读《易》随笔 ——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从人类自身发展考察,距今五万年前到六千年前,人类对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正经历着由“语言和传话”阶段,进步到以“神话传说、图画符号”为载体的新阶段(一),岩画、古巴比伦人的楔形符号和中国的《易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二)

而当周文王将《易》演成六十四卦时,他给易注入了文明社会的信息元素,因此,我们今天解读易经,应更多的从准文明时代的特征去寻求认同。这正如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布霍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所说:“我们能够清楚的区别开来的东西,原始人则把它们同一起来、联合起来、融合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又有无数例子表明,我们不能区分的东西,原始人确有清楚的区分。”布霍尔的研究,揭示了在充满洪荒野兽的险恶环境,随时会遇到突发事件,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靠的是将事件——感知——运动一气呵成的感传功能,而非现代的将这三者分成几步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才协调的“科学”功能。在印尼大海啸中,印度受其影响损失惨重的沿海地区有两个小岛,岛上的一切被海啸荡涤殆尽,可岛上的土著部落无一人因灾伤亡,事后调查得知,在海啸前他们通过感传,感知要发生海啸,而上演了胜利大逃亡。这是否在告诉我们,随着文明的进程,我们的先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所用的方法与手段,正从我们身上逐步的失落,即我们低估了或放弃了人体系统的智能能力,高估了人类的知识和控制能力。其结果是我们在突发事件面前:事先知之甚少,事中应对乏力,事后损失惨重。这是否揭示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应找回失落了的感传。而易经,正是感传思维时代的信息载体,正是我们开启感传之门的钥匙。

 

研习《易经》,我们必须整体把握他的本质特征。我认为,至少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曰“时空统一、时空同步”。

我们的祖先在一、两万年前,就认识到时间与空间是同步运动的。任何事物(包括生命体)的发生、存在、发展、变化、终止,都是以时空为唯一表现形式而彰显的。这从出土文物和先秦典籍中得到佐证。

连云港市将军岩发现的六千多年前少昊氏族的石刻约三百平方米,其中有北斗七星图(九个石窝成匀状分布),南北子午线(在山坡上沿南北向磨出的一条宽约几厘米,长约几十米的线槽,南北子午线与现代仪器的测量结果,其误差只有三度),石刻中有许多神秘的符号,至今未能解读(三)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出土的六千多年前的两个“人面鱼纹彩陶盆”和一个“奔鹿圆腹圆底盆”,盆口沿有四正四维刻画符纹(四),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八卦的四正四维。

《鸡冠子》一书中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以及“时立而物生”。学者们在引用这段文字时,漏掉了“时立而物生”这关键的一句,这一句不仅阐发宇宙的运动规律是时空统一,更概况了地球上万事万物的运动(物生)是和时间(时)与空间(立)既统一又同步的。

现代科学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分析事物得知:

空间尺度:离地球最远的星球之距离:1026米。

地球上原子核尺度:      10-23

两者差距:              1041

时间尺度:地球年龄(46亿年):    1017

某些奇异粒子的寿命:    10-24

两者差距:              1041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物质(包括地球本身),其运动轨迹(规律)的生、长、化、收、藏(生命体的运动轨迹则为生、长、化、收、已),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既统一又同步的。

这就是易经“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真正意义。

二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自然界本是充满生机的大家庭,各种生物和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所谓顺应,是指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蔑视而言(五)。此即“适则生存,违则灭亡”。“天人合一”是着重分析个体运动对局部及整体的影响,他是从整体的、内向的、联系着的系统思维看待事物,追求的是曲线。一部易经,就是在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的整体时空框架中,分析爻的运动状态,对局部与整体的影响而展开的,其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相对平衡、稳定、对称、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时空框架。

现代自然科学归纳的宇宙三大定律:时空观、阴阳关、动静观,可与易经的三才之道一一对应:

天道主生  ——  时空观

人道主化  ——  阴阳观

地道主成  ——  动静观

所谓道,是指路。《说文》“道,所行道也”。古代走路,不是刻意在某一地区修建一条什么等级的公路或铁路,而是依据生存的需要,顺应自然的地物地貌的结果。古文字“道”字,是“行”字中间有“人”或“首”。因而“道”之引申义应是规则与规律而不是别的。

三曰“进退无常、唯变所适”。

运动着的事物,平衡是相对的、瞬时的、界稳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不平衡的终点,更是新的不平衡的起点。(易经从“乾”、“坤”开始,到“既济”之后是“未济”)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可以变为其余六十三个卦(64×64=4096),《焦氏易林》即按此体例。每个卦有六爻,每一爻在易经系统中有24576种运动状态,这些运动状态是通过刚柔、往来、承、乘、比、应、中、据、正等显现,且又随时空运动而运动的,我们无法知道这些带有微观性质的基本质点下一步会朝什么方向运动(这是由《量子力学》微观质点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决定的)。但我们知道,它要运动到它认为适宜的位置为止。这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所揭示的阳主升,阳在阳中顺行;阴主降,阴在阴中顺行;而顺行是指顺时针方向旋转。阳在阴中逆行,阴在阳中逆行,而逆行是指逆时针方向旋转。现代生物学研究,地球上凡机体(包括动、植物及微生物)当其具有活性时,其氨基酸(或淀粉)分子结构为顺时针方向右旋构造;当丧失活性时,则变为逆时针方向左旋构造。

因而,《易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既表述了易经认识万事万物的运动特征,也提供了我们研习易经预测事物运动轨迹的理论基础。而这,正是易经所固有的。

在文明社会,唯变所适有更深层的意义,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四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在文明社会“通则久”了,会不会发生与设计方向相反的运动呢?《易》是通过“豫”、“随”、“困”等卦提出这一命题的。我们在“通则久”之际,若抛弃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会“久则怠,怠则堕,堕则穷”矣。《帛书周易·易之要》中孔子说“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日常行为,融入到易的忧患意识中,这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的。

 

现在讨论与研习易学的人(包括预测者),对易的卦之排序多半不够重视,其实要学好易,必先研究易卦的排序。不同的排序,表示了不同的运动轨迹,表示了按不同需求对事物进分的分类,而一些无法看见的东西,通过不同的排序,其“象”就会显露出来。世界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说:“科学的统一性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他建立了四条方法论规则,其中三、四两条说的就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排序,进行考察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来。

据学者统计,依八卦的全排列,其排列方式有数万种,而六十四卦的全排列,可标出六十四种(六

限于篇幅,仅就《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之排序,所显示的运动轨迹简论如下:

(一)方圆图象征天圆地方,并以地球为坐标,建立时空统一、

时空同步坐标系。

(二)六十四卦分为两类,“复”至“乾”为三十二阳卦,“姤”

至“坤”为三十二阴卦,阴阳循环消长,生生不息。

(三)象征人体生命规律:生命起自坤,长于泰,壮于乾,老于否,已于坤。

(四)其排序是通过内外卦换位而实现的。强调在天地之间,换位思考是进行沟通的第一途径。这包含有前后易位(上、下),往来易位(内、外),顺逆易位(男、女),刚柔易位(敌、友)……

(五)图中,人类社会认为阴阳平衡的三阴卦、三阳卦在自然体系中并不体现对称性,它只是一种运动状态,而从社会层面审视,就有了吉凶悔吝。

(六)这是一个共生体系,万事万物在其中以生、长、化、收、藏的方式进行运动。连我们认为无活性的石头,也遵循这一规律(铀通过放射,自身蜕变成铅)。

从本质上说,预测就是通过不断的排序而完成的。

 

自从朱熹将易图载于其《周易本义》之首后,凡研习易经者,均绕不开这些图,特别是“伏羲八卦次序”图。今人对此多有发明。

2020070601414552

此乃《系辞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也是宋人说的加一倍法(由上往下加),今人用“2n”之关系式表述,并得出二进位制与促使微积分诞生等之说。

其实用2n表达式是不完整的,它只给出了项数,而给不出每一项的“象”,这与易经包含象、数、理、占四大板块不相合。

南宋末数学家杨辉《详解九章算法》中给出的是

2020070601404939

并称之为《加倍乘方图》,杨辉在其书中记“出《释锁算言》,贾宪用此术”。此式,正是现代初等数学二项式的展开。

2020070601421880

它还表述了六十四卦各自不同的象。即由六爻组成的纯阳卦和纯阴卦各一,五阳爻一阴爻和五阴爻一阳爻之卦各六,四阳爻二阴爻和四阴

爻二阳之卦各十五、三阴爻三阳爻组成之卦为二十(即泰、归妹、节、丰、既济、随、恒、升、困、咸、损、贲、噬嗑、蛊、未济、旅、益、涣、渐、否共二十个卦)。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卷二十一<启蒙附论>》按语中说:“朱子卦变之图,以此而定也,其倍法同于画卦,而其多寡错综之数,则变用之。”这不单纯是说卦的生成与卦变和数学理论有关,更反映出“象变倚数而化,数成经象而彰。”

虽只用(a+b)代替了数2,其作用和结果是很不同的,特别是在显象上,故我们学易,千万不能忽视象数,也不能只把象数作为一种“术”。特此记之。

作者:柯亨熙

(一) 王红旗《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

(二) 美国亚力桑那州出土的七千年前印第安人彩钵上,有中国《易经》中的卦象,复、蛊、隋、艮、临、萃、泰、否,该钵现藏于“美国洛杉矶《易经》考古博物馆。

(三) 高友谦《理气风水》。

(四) 郑为《中国彩陶艺术》。

(五) 笔者吸收了杨力《周易与中医学》中的若干观点。

六)邓球伯《周易的智慧》。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878.html

(4)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6日 上午9:37
下一篇 2020年7月6日 上午9: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