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始作八卦过程中的科学思维

论及伏羲八卦的始创过程,《易经》云:“古之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观则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在伏羲氏画卦之前,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本身就存在着时空转换易变出的各种自然现象。比如,日月星辰(天之象),风雨霜雪(气之象),山川沟壑的纹理(地之象),鸟兽皮毛上的斑纹(生物之象),草木禾蔬的荣枯兴衰(植物之象),江河湖海的流波浪潮(水之象)。人的四肢百骸(生理之象),人类社会的秩序礼俗(社会之象)等等。这些易学产生之前的自然之易应该是伏羲氏观察的内容,拟卦的素材,而不是画卦的具体方法。况且,《易传》忽略了远古人类已经给伏羲氏始作八卦铺垫了两仪、四象的易学基础。而两仪、四象的先后出现,说明我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已经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具象提高到抽象。

伏羲氏生活在新石器时期的早期阶段。那个阶段除流传于后世的“ ”­­、“­­­­­­­ ”和八卦具有文字符号的一些特征外,别无文字痕迹可考。没有文字记载,《易传》成书与伏羲氏始作八卦的时代相隔数千年之久,故《易传》没有说明伏羲氏“象于天”、“法于地”的具体方法。

对于当代人来说,要想考证出伏羲氏始作八卦的具体方法确实不容易。时代的大步跨越,已无可能在高楼林立的闹市里找到一块可以再现上古人类生活场景的荒蛮之地,就算远奔大漠荒原寻到一处人迹罕至的清静之地,十分无奈的是,人类已经无法还原六、七千年前对自然变化敏锐感应的动物本能(比如,在大地震来临前夕,进化缓慢的动物可以凭借自身的灵性提前觉察,而人不能)。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有深入到凝结着古人智慧结晶的方块字中寻找答案。在安阳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能够释然伏羲氏始作八卦具体方法的字是乾和坤。“乾”是个形声字。形部“ ”分别表示标竿、圭尺和观测结果。上面的“十”字表示标竿(表),下面的“十”字表示标竿的投影,中间的“曰”字分别表示圭尺上的三条爻线和两边侧线,去掉左右两条侧线,剩下的就是三个爻。从字面上看,竿影明显短于竿(表)高,三个爻无一被竿影截断。爻没有被竿影截断为阳爻。三个爻都没被竿影截断,三个爻都是阳爻,故“乾”为纯阳卦。声部“乞”字不仅具有发声功能,还表示一个人在进行观测。观测的内容是“乙”的生长状态,“乙”长生在午,“乙”表示秋粮作物。“坤”是个左右结构的合成字。左偏旁“土”字表示在地上立表测日影,右部首“申”字表示测量结果。从字面上看,竿影(申字中间的一竖)很长,比标竿长出了一大截,已经把圭尺上的三个爻都截断了,爻被竿影截断为阴爻,三个爻都被截断了,故坤为纯阴卦。

尽管,目前尚难以考证出圭表问世的具体时间。但是,通过对乾坤二字的分析,至少可以推断在始作八卦的过程中,上古人类曾经使用过应该被当代人认定为科学发明的古天文仪器。若果真如此,一向认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拟卦方式,就需要改写为:运用仪器测量、分析、推演“感而遂通”的科学发现。当然,推断需要有力的证据。想证明上古人类在始作八卦过程中是否使用过圭表,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实践检验,看看在圭表上能否还原出乾坤二卦的呈象。古之圭表,是在地上(或石盘上)立一根八尺竹竿(表),在地上结绳(或在石板上刻划)记下每日正午的影长(圭尺),根据日影的长短变化测定天体运转支配下的自然诸象,进而获得自然周期性变化的系统认识。笔者生活在安阳,安阳的冬季比较清冷,气候条件不适宜种竹。可推知古人发明圭尺的地方不在安阳,而在豫中或豫南的某个地方,故在安阳测得的夏至日午时的竿影为0.68米,比之文献记载的尺半长出0.18米(古人认为,夏至日竿时影长一尺五寸的地方为大地的中央。这个地方天地相合,四季相交,无多暑多寒之患。所以,此间风调雨顺,气候适宜,土质肥美,物产丰富,适宜建王畿ji)。但这点误差不至于影响到乾坤二卦在圭表上的呈象。如果,在圭表上试验出的结果真的与乾坤二字指示出的意象相符,那么,东方哲学的神秘之处,在于它在诞生的初期阶段就已经与科学牵手结缘了。

安阳夏至日午时,乾卦在圭表上的呈象:

伏羲氏始作八卦过程中的科学思维

夏至日,是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日子。

小满后第八天,竿影由北向南移动退入乾宫。继续南移23天左右退至夏至日标点,尔后改向北移,23天左右移出乾宫。竿影在长达46天左右的南退北进中,始终活动在乾宫区域,没有冲破圭尺的三条爻线,故乾为纯阳卦。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圭表上的乾卦呈象与乾字的指示意象相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古人类始作八卦时,对天地运转规律的认识还处于由四分法到八分法的过渡时期,二十四节气,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向风水等内容还没有问世。为便于理解,本文中运用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向风水等知识。另外,当代人在制作圭表测日影时,已经失去了原始生态下的自然环境,远离了上古人类古朴简陋的生活场景。因此,很难读懂自然诸象蕴含着的灵动气息,在模仿古人“仰观”、“俯观”、“近取”、“远取”之时,仅能获得一些浅显的表象和感悟。

夏至日前后,竿影在乾宫移动期间,太阳总是由东北方升起(由当代二十四向风水中的艮方升起,以下涉及日出日落皆为当代风水方位),从西北的乾方落下。白昼特别长,长达七个半时辰,黑夜特别短,仅四个半时辰,昼为阳,夜为阴,用三个阳爻示意昼比夜长三个时辰合情合理。仰观,烈日当头,灼热难禁。俯观,日影很短,圭尺上的三条爻线都处于无影区。观鸟兽皮毛,稀疏隆起,纹理紊乱。观地,植物卷叶,土壤蓬松,热气蒸腾。近取,人人汗如细珠,体肤裸露,蔫蔫巴巴。远取,水如白炽,银光闪烁;山峰幽蓝,层绿绕抱。

安阳冬至日午时,坤卦在圭表上的呈象:

伏羲氏始作八卦过程中的科学思维

冬至日,是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日子,安阳测得的影长为2.47米。

小雪后第八天,竿影由南向北延伸进入坤宫,继续延伸23天左右到达冬至日标点,然后掉头南退,23天左右退出了坤宫。竿影在长达46天左右的北伸南退过程中,始终未能退出圭尺上的三条爻线,故坤为纯阴卦。实践检验证明,圭表上的坤卦呈象与坤字指示的意象相符,并且,用坤字右边部首“申”示意影子延伸截断三个爻,造字之构思,立意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冬至日前后,竿影在坤宫移动期间,太阳总是由东南的巽方升起,从西南的坤方落下。由于日出日落在空中划出的弧线短,故白昼特别短,仅四个半时辰,黑夜特别长,长达七个半时辰。昼为阳,夜为阴。用三个阴爻示意夜比昼长三个时辰合情合理。仰观,太阳南斜,如金橘悬空。俯观,竿影很长,贯通了圭尺上的所有爻线。观鸟兽皮毛,厚实贴体,纹理清晰。观地,草枯树秃,地寒土冻,冷气袭人。近取,个个肤紧面青,兽皮裹体,萎萎缩缩。远取,水面封冰,寒气凛冽;山峦灰暗,幽深静寂。

古人取得乾坤二卦在圭表上的呈象后,分别制出了乾尺“     ”和坤尺“     ”,并且把乾尺和坤尺同时还原在圭表上进行观察,发现阴爻和阳爻的位置完全吻合。后人把同时还原在圭表上的乾尺和坤尺称作乾坤尺。

乾坤二尺在圭表上同时还原后的呈象:

 伏羲氏始作八卦过程中的科学思维

通过对乾坤尺的分析,古人从中悟出了两点:

一、天气由冷变热,由热变冷;白昼由长变短,由短变长;竿影由长变短,由短变长,原来是乾之三阳与坤之三阴相互转化形成的。

二、用八分法反映自然的周期性变化,仅用三个爻就可以一一展现各个时段的气候特征,而气候变化是由阴阳二气的交替更迭决定的。

至于,古人在造字时为什么用“圭”而不用“   ”做尺?只要追溯一下易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发展轨迹就可以找到答案。易学的神圣殿堂不是粘贴在屋檐下的燕子窝,而是有着夯实根基的宏大建筑。在易学发展的每个层面,都有着厚重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做基础。暂且不论上古人类在制作乾坤尺时是否制出过两仪,四象、八卦的整体图像,单就圭表问世后而论,古人不可能不把已经掌握的易学知识一一在圭表上进行还原和验证,进而产生四象生八卦的设想。如果,在反推伏羲八卦成卦过程时,忽略了四象基础,那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将永远找不到理论根据。

作者:中国建筑人文环境规划院院长 陈敬中老师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804.html

(1)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5日 上午9:38
下一篇 2020年7月5日 上午10: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