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文化从其学说建立之时起,就一直在质疑与争论中传承、发展。无论人们将风水视为一种客观存在,还是把风水说成封建迷信,只要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风水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与自然之间固有的密切关系。
人们把初级的风水知识简单的分为人类生存空间的阴阳物质信息:
(1). 阳性物质
阳性物质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可视为有形的物体。阳性物质有外环境和内环境两种表现形式:
①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中阳性物质的表现形式有:山、高地、城镇、村庄、锅炉房、高压配电房、冶炼厂、砖瓦厂、纪念塔、纪念碑、石雕、金属塔架、堤坝、变压器、变电场所、城墙、高架桥、寺庙、烟筒、火力发电厂、机房、高温产品加工厂等,地面以上的建筑物及发光、发热,可以阻挡空气流通的一切物质。
在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中阳性物质力量最强的是山、高地、火力发电厂、变电站、冶炼厂、砖瓦厂、工业锅炉、高大建筑、大型石雕等。
②室内环境中阳性物质表现形式有:电脑、网络交换机、电热取暖器材、燃气供暖炉、家用电器等一切发光、发热及产生电磁波辐射的物体。
在室内环境中,阳性物质力量最强的是连续工作或工作间断时间较短的电器,以及发光、发热,能产生电磁波辐射的物体,如配电机房、交换机房、电热取暖器材、炉灶、冰箱等。
(2). 阴性物质
阴性物质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由水和其他无形的、流动的物质来代表,阴性物质也有外环境和内环境两种表现形式:
①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中阴性物质的表现形式有:江河、湖泊、水库、海洋、水塘、道路、开阔地、洼地、水沟、人工喷水池、透气型水井、露天净水池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流动物质。
在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中,阴性物质力量最强的是流动之水、源足之水、清澈之水等处于流动状态并且运行有力的自然之水和气流。②室内环境中阴性物质的表现形式有:门窗、上下水、洗手间、浴室、水幕墙、鱼缸等。
在室内环境中,阴性物质力量最强的是上下水、洗手间和呈流动状态的水幕墙。
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里,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比如,男人和女人、白天和黑夜、锁和钥匙、雌性和雄性。其实,事物的相对立存在就是阴阳。比如南与北、上与下、内与外、左与右、有形与无形、出生与死亡等等。所以说,只有相对立的阴阳统一才能体现出事物的完整性。反过来说,如果只有阴或只有阳,就不会形成完整的事物。再比如,无形的唯心与有形的唯物,这两种相对立的世界观,实际可看作是唯心与唯物相对的一种阴阳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一切完整的
事物都是由阴阳共同组成的。可以说,阴阳二者共同构成事物,二者密不可分。
阴阳平衡是和谐的基础,阴阳失衡必然会导致悖逆。中医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明显地反映出“阴阳之气”是构建人体和谐与否的本源。大家都知道,人体除了自身机能的运动外,还受着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人居环境中的风水信息,就是影响人体运动的外在因。
在往深里说的话风水是以儒家为主,释、道结合的建筑文化。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脉,在对人和宇宙、环境等领域有区别于西方的社会意识,形成中国古代天、地、人有机联系统一整体的东方道、儒、释的建筑文化生态系统。
一个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则这个民族便无法存在和延续。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虽然经过许多变迁,但大体上是以儒家的精神为主(儒、道、释三者并不排斥。风水自宋代以来是儒、道、释三者结合的中国建筑文化)。
我们这里所谓文化者,并不是指的一些具体的文明,乃是指的一个民族自己的生活态度,中国人有其与西洋人不同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中国文化。而建筑物及其装修、环境布置实体的是蕴涵着建筑文化的,精神文化和建筑文化是统一协调的。
儒家文化发展到宋代朱熹等,更是将佛、儒、道结合为一体,深入民间生活,形成新儒家。宋代的官学和科举考试,包括风水在内的“阴阳学”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等国家大典中,风水作为”术数”建筑文化也是收藏、研究的重要内容。
儒家文化表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为精神层次。以“仁”为核心,天、地、人之间是通过“气场”来感应“仁”的联系,追求“仁”的和谐与协调,儒家风水的文化其根本是体现“仁”。对于吉祥的住宅“智及之。德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惟地理与天理并论。发福之地,必留种德之象”,“得吉地全凭种德。非可强而致也”,这是以德、智结合来求吉宅的风水理念。
二为礼俗层次。以“礼、乐”为核心,包括节日活动、饮食文化、服饰等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死之将至”,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积极生活、奋发不止的生活态度,以及“居仁由义”的都城、市镇、村落到民宅建筑。从房檐、门宇、厅堂、厨厕、厢房、耳房、迴廊、过道,以及石雕、砖雕、木雕、联额、门篇、扇窗的细纹装饰,无不充满了诗、书、礼、乐的韵味。
三为宅、邑、乡、镇、城、市等物质文化。风水追求“宅”的选址布局表现和谐的诗、乐、礼、孝、义、忠、信芝环境气氛。现在留传下来的风水杰作,无数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名宅都是吉祥的“住宅”。对建筑,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的桥、路、亭、塔、门、窗、厅、堂、室等的建造,都力图表现儒家的理念与文化追求,无一不是体现了风水建筑文化是涵养温、柔、敦、厚之德的场所。这三个层次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儒家的风水书籍,在敦煌出土的风水书有唐代《宅经》残卷列有《孔子葬经》、《文王葬经》等参考书,宋代《地理新书》收录有《孔子葬经》、《管子葬经》、《孟子葬经》、《马融葬经》、《郑康成葬经》等。风水作为儒家精神文化的外部反映,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自古就有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山川、祭草木的风俗,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祖先。这些都是从“万物有灵”的活体观念发展而来。中国建筑风水与此相适应,儒家对鬼神的基本原则是:“人神分离,绝地天通”。”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运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文化。商代尚鬼,周代尚祖先,敬天尊祖。到了西周成王、康王之时,一切归于人事,鬼神的色彩被冲淡了。所以中国自西周起,建筑文化的风水,是建立在一种环境活体、大地有灵、人神分离的观念之上。
我们可以看出风水已经深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与人息息相关不可分离了。不管我们是抱着辩证唯物主意的观点还是保持一个敬畏的心都不能否定风水的存在。
作者:高保明老师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