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周易》的研究中得到启示:人体如同宇宙,是一个多元综合、对立统一的世界。我们从五音与五脏、六律与六腑的对应关系中,可以找到它们相生相克的客观规律;顺应这些规律,运用不同类型的音乐,调整人体与自然的关系,起到养生益寿的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精通易学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与当代医药科学相印证,才能更好地调节内外生态。
一、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的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系统论。中国古代有“五音疗疾”的记载。五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相应的脏器(肝、心、脾、肺、肾)的功能活动以及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联系。木代表生发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金代表破坏性及坚固的本体,在人体代表肺;水代表冷冻,在人体代表肾及大小肠;火代表挥发功能,在人体代表心;土代表中和之性,有中和金、木、水、火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脾胃。实际上,四川、西藏,乃多金之区;东部,生长茂盛;北方天寒,冻结较久;而南方,则气温较高。
调式不同,音乐的色彩也不同:宫调式、徵调式,色彩明朗;羽调式、角调式,色彩暗淡;商调式,介于两者之间。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能防止气的内郁;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能防止气机的下陷;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的特性,能防止气的升降紊乱;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的特点,能防止气的耗散;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能防止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总之,五行音乐能影响人体气机运化,平和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脏腑学说表明,五音与五脏相合;而根据五行学说,心属火、脾属土——音乐感受于心,然后遵循相生相克规律,“火能生土”,心受之而能对脾胃产生影响。其他各脏的原理也大体如此,都是通过音乐所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来使“五脏以应五音”的。所以,《晋书·律历上》指出:“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不但影响感情变化,而且也包括情志的变化。《太乙照神经·论宫商角徵羽五音》说:“宫音之善者,韵咙咙以和平;不善者,浊纷纷而痿弊。商音之善者,韵锵锵以欸鸣;不善者,碎嗷嗷而无绪。角音之善者,韵敦敦而调直;不善者,动札札而寥落。徵音之善者,韵遥遥而流烈;不善者,干拂拂而散漫。羽音之善者,响喓喓而远彻;不善者,浅屑屑而稍折。”这是五音特点的全面总结。
根据五行相生(以木、火、土、金、水为序,依次相养相助)、五行相克(以五行相间,即木、土、水、火、金为序,递相制约)、五行相关(五行中每相邻的两种运动形式之间互为“母子”关系,即木为水之子,又为火之母)以及辨明虚实(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听用。例如,商调音乐对肺为调,对脾为泻,对肾为补,对肝为克。其他各调式与相应的脏腑也产生不同的调、泻、补、克的作用。依此规律,结合不同系列(正调、太调和少调)的五行音乐,即可因季、因时、因人、因症辨证施乐,对症听用。此外,还可以采用自然选择法,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听后最感舒适的调式,或一调为主,兼听其他。
中国音乐的五声来源于五度相生。古人认为五音是正音,因为它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人有五官、五脏、五指,与五音组成五声音阶,也是非常和谐的。古人认为,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畅精神,端正心。由于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心肝五脏在气质气机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对音乐的感受的不同。与天地自然及人体气机变化相对应的五行音乐,也有正调(以调为主)、太调(以泻为主)和少调(以补为主)之分。五种调式的音乐因选用的主音不同,旋律和配器不同,所发出的声波和声波形成的场质不一样,故对脏腑及情志的作用也各有差异。从对阴阳五行的认识中,古人研究出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音——商、角、羽、徵、宫;五窍——鼻、目、耳、舌、口。它们之间既相生相克,又互相制约,有着非常微妙的内在联系。所以,中医常训练患者在特定季节(春、夏、长夏、秋、冬),特定方位(东、西、南、北、中)发出特定声音,以祛除特定脏器(心、肝、脾、肺、肾)的疾病。
来源于自然的声音是最纯正的,也最容易将人带入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同步,与大道同行。宇宙又是全息的,使自然万物的变化都带有全息性。人的身体可以看作相对于大宇宙而存在的小宇宙,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自然与大宇宙有着同步信息。音乐养生疗疾,正是发挥声波的作用创造机体与自然信息的同步。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其机体的运动变化就会发出和谐之音,与自然产生撞击和共鸣。如果这种自然的共振现象发生变化,就会反映出机体的阴阳失衡,五行失调,意味着疾病将要发生。一位从事音乐史研究的教授接受治疗时,对自身内脏的变化感应,完全证实了五音对五脏的作用,也证明了音乐治疗的效果。
《乐·动声仪》对乐也用一体化精神作了极为独特的论证。乐始于“五元”:上元——天气;下元——地气;中元——人气;时元气——受气于天,布之于地,以时出入万物者也;风元气——物莫不以风成熟也。“天有五音,地有六律。”五音分别代表一种社会角色,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境况:宫——君;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十二个月各有一音律,为十二月律。人的五脏,与五音相适;五音又与五星相应,与四时、阴阳、五行、四方相配。古代圣王各有自己时代的乐章,其说法近于胡诌;然而,其作用却是极为重大的。礼、乐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秩序和精神,神化礼乐正是神化当时社会的基本制度。
古人云:“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听五音判断疾病就是闻诊。白居易曾有诗句“清商一部管弦秋”,刘禹锡也有诗句“清商一来秋日晓”——“清商”是指商调,商调乐曲给人清冷悲切的感觉,因而称清商。《灵枢·邪客》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藏(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腑)。”商音和秋令都归属于肺金的分类,所以,诗人往往借清商来描写秋天清肃的氛围,表达凄清的心情。既然五音对应于五行五脏,那么,五音的变化就反映了五脏的变化。如果能聆察五音,就能了解五脏状态。《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是说人的听觉有赖于肾气充和。闻诊是听病人的语音强弱,气息缓急,以及病声,就是喘鸣、咳嗽、呻吟、乱语,等等。春秋以降的医学文献,几乎没有关于五音诊病方法的记载,还需要我们努力挖掘。
二、五音学说
五音亦称“五声”,指的是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中医学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声韵学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以及喉、齿、牙、舌、唇的不同发音部位相配。不能准确掌握五音的人,被称为“五音不全”。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司马光(1019~1086)《温公易说》以“阴阳复分老少而为二,相为匹敌”解说“两仪生四象”。天地阴阳二气和人体内气机运行的情况,会因四季、十二时不同而发生变化,还会因性别、年龄和情绪不同而出现气机运化的不平衡,有中庸平和、太过和不及之分。
音乐用于养生治疗,就是运用易医的原理与音乐中的“五声调式”,演奏(唱)的音频、节奏、曲式、和声等结合起来,而灵活运用的过程。医者还需要具备易医理论知识和音乐艺术方面的修养,了解五声调式和声、曲式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具备演奏或歌唱的水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生恐;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中医古籍记载:“人身中各有自然之五音:脾音为歌,歌者宫也;肝音为笑,笑者角也;心音为言,言者徵也;肺音为哭,哭者商也;肾音为叫,叫者羽也。此天地之元声之变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音和五脏相应的理论,例如,把歌、哭、呼、笑、呻(宫、商、角、徵、羽)与脾、肺、肝、心、肾对应起来。五音的特点分别为:木声长而高,水声沉而低,土声浊而重,火声高而尖,金声响而强,每种声音都象征着五脏的一定特性。
《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述了“宫、商、角、徵、羽”这五个不同的音阶,并进一步将它落实到五脏,出现了“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肾在音为羽”。那么,为什么“五脏”能与“五音”相应呢?要从中医“形神统一”的整体加以理解。朝鲜金礼蒙(1406~1469)的《医方类聚》说:“脾好音乐,丝竹(乐器)才闻,脾即磨矣。”经观察证实,音乐确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吸收功能,但是否直接作用脾胃所致?
《神相全编·正声歌》说:“木声多远实,鸣亮其喉间。……火声焦且散,完响望中闻。……土声沉重远,一响众人惊。……金声完远妙,焦破不堪闻。……水声无散乱,清净成群伦。”木声应该就是角音,火声应该就是徵音,土声应该就是宫音,金声应该就是商音,水声应该就是羽音——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五音的眉目了。
在发声的科学中,声音的训练除了气息和咬字外,很重要的是发声的位置和共鸣的位置。胸腔共鸣是浑厚的,适合低音区域;头腔共鸣是高亢的,适合高音区域;口腔共鸣介于前两者之间,适合中音区域,又是高低音都要结合的区域。我们想象一下,头腔共鸣的感觉就是“响喓喓而远彻”,正好符合羽音的特点;胸腔共鸣是“韵咙咙以和平”,是宫音的特点。中间的三个音商、角、徵不那么鲜明,如果把宫、商、角、徵、羽声音拉长,体会一下韵尾发音位置的变化,宫在喉咙里,商在口腔后方,角在口腔中央,徵在硬腭和舌头中间,羽有往上趋势。有的人发声似乎总是在喉咙里,靠后靠下;有些人发声靠前,在舌尖嘴皮上;有些人则发声靠上,比较高亢。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声音都比较中庸,不太偏颇,缺乏特点,分辨其五音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闻诊要“耳聪”才行。〔唐〕王冰(710~804)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为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后世医家多宗王注,如《素问吴注》亦云:“角为木音,和而长也”,对其他四个音的注则与王冰同。
《内经》中的角、徵、宫、商、羽,并非指单声。据《说文·音部》:“音,声出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即简单的、没有节奏的谓之声,复杂的、有节奏的谓之音。从王冰对五音的注也可以看出,五音并不是指单声。张灿教授依据五音的本义,并结合《内经》中对五音的论述,提出五音非指单声,而是五声之成文者,所以名之宫、商、角、徵、羽,寓调名之义。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调式,不同调式的音乐可以反映不同的情感。五音对五脏的影响,当是借助于情志因素的作用。人感受到不同曲调音乐所反映的情感,与之共鸣,则可对人体五脏系统发生影响。正如《史记》所言:“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体,羽动肾而和正智。”其所言“五音内动五脏”之义,正与《内经》所沦同。一般讲,曲调优美而情感丰富的音乐,能够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消除疲劳;相反,节奏强烈而精神萎靡的音乐,对神经和内脏系统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气功中有吐音法。人体内,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有序协调和稳态是健康的根本保证。人体一旦气机失调就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异常而发生病变。因此,调节人体气机的运动便成为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宇宙大自然中的万物,包括各种生命体内的细胞、分子都在不停地振动和波动。也可以说,没有它们的振动和波动及其振波的传导作用,就没有气的运动。声波能够以一种物理能量的方式直接影响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因此,以适当的声波作用于人体,自然也可以起到促进气血循环和养生治病的作用。音乐发声可以使脏腑进行某种振动和自我蠕动,所以,人们选用五音乐曲来抒发情感,宽胸理气。
科学与艺术的研究证明:乐音与健康的关系极其密切。近年来,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许多有识之士投入大量精力。沈阳音乐学院设置专业,遴选教师,招收学生,搜集资料,将成为北方乐音与健康的教学、研究中心。不仅相继推出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在前人的基础上,在调整人体内生态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