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本为 卜筮之书,它不仅有用于占验的深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而且还有一套与文辞相关,极为严密,高度抽象的卦画符号系统,将外在的迷信形式和深邃的哲理内容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这些特点使《易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富有特色的,最难懂的著作之一。
《易经》是中文化的源头活水,对中华文化的形式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把《易经》尊为五经之首,(五经:《易》、《书》、《诗》、《礼》、《春秋》),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三玄:《老》、《庄》、《易》。
本为卜筮之书的《易》经孔子及其后人的诠释和阐发,被注入了浓厚的儒家思想,包涵了博大精深的哲理。它“致广大而尽精微”包罗万物万象,涵括万事万理,形成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特殊文化现象。汉代独尊儒术《易经》因儒家整理和诠释尊春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变成了一部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官学和时人入仕晋升,谋求宝贵的台阶。《易经》被誉为中国文化之祖,华夏文明之源,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研究它的专著多达三千余种,形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学术奇观。它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至今仍散发无穷的魅力。
《易经》蕴藏的哲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的。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易经》都可以其“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囊括宇宙万物,没有任何事物能逃脱,就如同太阳和月亮,只要人们不主动躲避其光芒,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得受到它的启示。
《易·系辞上》曰:“是故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就是说,太极分而得一阴一阳。此“二”数两倍得“四”,“四”的两倍得“八”。即三爻(画)的卦得到八个,这就是八卦,或说“小成卦”。由此画之卦,才生出象。而这小成卦再重叠便得到“大成卦”,即由六画(爻)组成的六十四卦。每卦皆有自己的名称,还编出歌来记忆每一个风水先生都记得这个卦歌。
还将八卦,六十四卦与自然界的物象和方位相联系。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是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如《说卦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山之,兑以悦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又说:“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积乎风;燥万物者,莫积乎火;说(悦)万物者,莫悦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物始物,莫盛乎艮。故水火相及,雷风匪桲,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悉成万物。”同理,六十四卦亦对应象征自然界中的物象。
值得注意的是八卦还与方位相对应,且对应的方式有两种,分别称作先天易的方式有两种,分别称作先天易或先天八卦和后天易或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又称作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又称作文王八卦。先天八卦根据《周易.说卦》而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即所谓取自然之象,就是明亮的南方配“天”乾,灰暗的北方配“地”坤,太阳升起的东方配“火”离,太阳沉没的西方配“水”坎,简言之,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另外还确定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卦数,并据此卦位演变出先天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方位图,圆图,卦气图等多种图式。因此,先天八卦等是按自然的状态在人们生活着的状态中被创造出来的。
与此相对,人们利用自然即所谓“人忤逆自然而生活”。吃熟食,穿衣服,盖房屋等情形之后,而成立的八卦图式称作后天八卦,据说由周文王开始,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完成,故又称作文王八卦。此时将卦位改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由先天八卦演变成后天八卦,亦有图表示。因为后天八卦是关于人生活情形的学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多用此卦,如风水学说中的基本框架所采用的便是后天八卦的卦位,罗盘中的八卦也多用后天八卦。
除了上述的《易经》和《易·系辞上》,八卦阴阳五行法则理论外,中国哲学里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也成为风水理论总的指导思想。便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该思想曾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著作之中,由汉代神学化了的儒学家董仲舒将之系统化。又主要表现在其名著《春秋繁露》一书中。兹总结如下:
1、天人感应论;
2、天人合一论,以类合一。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