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八卦与天人感应

《易经》本为 卜筮之书,它不仅有用于占验的深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而且还有一套与文辞相关,极为严密,高度抽象的卦画符号系统,将外在的迷信形式和深邃的哲理内容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这些特点使《易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富有特色的,最难懂的著作之一。

《易经》是中文化的源头活水,对中华文化的形式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把《易经》尊为五经之首,(五经:《易》、《书》、《诗》、《礼》、《春秋》),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三玄:《老》、《庄》、《易》。

本为卜筮之书的《易》经孔子及其后人的诠释和阐发,被注入了浓厚的儒家思想,包涵了博大精深的哲理。它“致广大而尽精微”包罗万物万象,涵括万事万理,形成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特殊文化现象。汉代独尊儒术《易经》因儒家整理和诠释尊春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变成了一部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官学和时人入仕晋升,谋求宝贵的台阶。《易经》被誉为中国文化之祖,华夏文明之源,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研究它的专著多达三千余种,形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学术奇观。它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至今仍散发无穷的魅力。

 

《易经》蕴藏的哲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的。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易经》都可以其“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囊括宇宙万物,没有任何事物能逃脱,就如同太阳和月亮,只要人们不主动躲避其光芒,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得受到它的启示。

《易·系辞上》曰:“是故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就是说,太极分而得一阴一阳。此“二”数两倍得“四”,“四”的两倍得“八”。即三爻(画)的卦得到八个,这就是八卦,或说“小成卦”。由此画之卦,才生出象。而这小成卦再重叠便得到“大成卦”,即由六画(爻)组成的六十四卦。每卦皆有自己的名称,还编出歌来记忆每一个风水先生都记得这个卦歌。

还将八卦,六十四卦与自然界的物象和方位相联系。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是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如《说卦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山之,兑以悦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又说:“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积乎风;燥万物者,莫积乎火;说(悦)万物者,莫悦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物始物,莫盛乎艮。故水火相及,雷风匪桲,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悉成万物。”同理,六十四卦亦对应象征自然界中的物象。

值得注意的是八卦还与方位相对应,且对应的方式有两种,分别称作先天易的方式有两种,分别称作先天易或先天八卦和后天易或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又称作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又称作文王八卦。先天八卦根据《周易.说卦》而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即所谓取自然之象,就是明亮的南方配“天”乾,灰暗的北方配“地”坤,太阳升起的东方配“火”离,太阳沉没的西方配“水”坎,简言之,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另外还确定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卦数,并据此卦位演变出先天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方位图,圆图,卦气图等多种图式。因此,先天八卦等是按自然的状态在人们生活着的状态中被创造出来的。

与此相对,人们利用自然即所谓“人忤逆自然而生活”。吃熟食,穿衣服,盖房屋等情形之后,而成立的八卦图式称作后天八卦,据说由周文王开始,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完成,故又称作文王八卦。此时将卦位改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由先天八卦演变成后天八卦,亦有图表示。因为后天八卦是关于人生活情形的学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多用此卦,如风水学说中的基本框架所采用的便是后天八卦的卦位,罗盘中的八卦也多用后天八卦。

除了上述的《易经》和《易·系辞上》,八卦阴阳五行法则理论外,中国哲学里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也成为风水理论总的指导思想。便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该思想曾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著作之中,由汉代神学化了的儒学家董仲舒将之系统化。又主要表现在其名著《春秋繁露》一书中。兹总结如下:

1、天人感应论;

认为天是一个完整的,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大君:“天者,万物之祖,无天而生,未之有也,独阳不生,独阴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并且天有人的感情,由喜怒哀乐,亦具有五行的属性,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天有十端,十端而让己。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又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从而董仲舒人为天生万物是为人,而天生人后,还生义和利,义养人心,利养人身。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通过谴告,有步骤地管理人类社会。因此帝王应该善于把握“天意”:“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放明阴阳出入空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辩五行之本未顺逆大小广狭,所以观天道也。天地阴阳就是说阴阳五行(“天”)与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且彼此影响。

2、天人合一论,以类合一。

人是天派生的,故天人属同一类。天是人的曾祖父,人的形体是化天数而成的。因此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小节(实际人只有二百零六块),一年有十二月,人有十二个大骨节:“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人之身、首  员、象天客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在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螟,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乐乍哀、副阴阳也。”(人副天数)。如此说法,今天看来十分荒廖且幼稚可笑,但是把天人视为同一体,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时还有精神情感上的相通,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而有些说法也具有某种合理之处,如认为:“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阳应而起也。……阴阳之气因可以类相损益也。”
风水中的最终目标正在于通过建筑的处理来达到上述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从而顺乎天意,顺乎自然规律的人和事,使人生活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之中。总之,风水的根基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国的巫术、礼制、哲学、美学乃至宗教都有着与风水观念相一致的基础,而这一切又与民间生活紧密地结合,更与国情紧密地结合起来,都依然不断持久不衰地发展。
《大易学社》认证作者朱财正老师的原创文章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706.html

(4)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3日 上午8:03
下一篇 2020年7月3日 上午8: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