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前两届中华易学大会,在大会的论文集中,发表过一篇论文《破解周易卦序之谜》之后,引起了一些老师的关注,我现在在夜以继日的在写一本书《易经大问题》,出版后希望大家阅览和批评。
在通行本《周易》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座殷商周时期的易学宝库。《用爻》将一些易学宝藏,全部夹藏在这十三个文字当中。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只能概述其中的一部分:
一、关于《用爻》的重大发现
关于《用爻》都讲了些什么?恐怕很少有人说的清楚。
就像“群龙无首”一辞,被大家诠释成“一群没有领头的龙”。“用九用六”被诠释成“六阳皆变、六阴皆变”。至于“利永贞”,大家不知所云。
您不会相信,我们可以“魔术般”的,从《用爻》十三个字中,演绎出以下易学宝藏:
1.易学大纲
人们对《周易》的整体不知所云,通常是采用一些现代词汇来填充,如:“大纲、构架、模式”等。那么,《周易》易学大纲是什么?就没人知道了。
我们认为有三条,它们都围绕《用爻》中的一个“用”字,开始阐述的:
(1)占卜书 (周易之纲) (2)乾坤二卦(易传之纲) (3)阴阳“– —”(易经之纲)
详细论述见“二、关于《用爻》的一个演示”一文,这里不再重复。
2.筮卜简介
在《用爻》中,其讲述了一段殷商周时期的筮卜史。它的发现。将终结易学界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数字卦、筮数、九六、阴阳符号、六爻卦、以钱代蓍、大衍之数、群龙无首、元亨利贞等等。这里讲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占卜方法: 在殷商周时期,有四种占卜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贝卜法”。在《用爻》中,作者对这一筮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筮数构架: 在殷商周时期,有大量的“数字卦”出现。这些筮数,都是通过《用爻》隐匿的一个“筮数构架”进行约定的。如:还在流行的钱币法(就是采用三个铜钱进行摇卦的方法),就是来自“贝卜法”的演变。
《用爻》的发现,让我们对“筮卜”中的数学性、科学性,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比如:三位学者康兰、李学勤、张政烺对“数字卦”的研究,他们“感性认识”的成分多一些。比如,“单阳双阴”就是一个不完全正确的认识。
“筮数构架”的发现,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理性认识”的平台。比如,筮数可以像数学公式一样,从一个筮数构架中推导出来。比如,筮数、数字卦、今本九六、帛书一┘└、楚竹一╱╲之间,只有“筮数构架”可以将们分别开来,并讲的一清二楚。
3.易经语法
关于爻辞都讲了些什么?深刻理解准确是有难度的。
引用潘雨廷先生的一句话:“二千多年来注易者极多,能深合卦爻辞内容者极少。较有名者,如王弼与程颐之注卦爻辞,至少有一半以上,与卦爻辞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遑论它家之注”(徐道一著《周易科学观》26页)。
人们之所以,把爻辞读得磕磕巴巴、语言艰涩,主要是没有找到《易经》的一套语法。在《用爻》中,有一段关于“爻辞语法”的演示。
如果大家掌握了这一套语法,《易经》可以读的,像白话文一样流畅。
二、关于《用爻》的一个演示
为了避免大家产生误解,认为笔者是在“故弄玄虚、沽名钓誉”。我们围绕一个“用”字,对“易学大纲”那一部分,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述。在《易经大问题》一书中,都是分成若干个章节的。
爻辞的语法与“猜字谜”的方法,极其相似。不同的是,一个“用”字,就可以魔术般的演绎出,许多个谜底:
1.“用”谜底之一:占卜书
作者刻意择选了一个“用”字,就是企图说明《易经》是一本占卜书。它的讲述,类似一个拆解“字谜”的过程,只是没有“打一文字、打一物品、打一人物”这一类的提示。
因此,每一次寻求谜底的过程,都非常吃力:
揭秘一:《易经》占卜工具—贝币
学过“测字”的人都明白,一个“用”字,分为两个“月”字、并为一个“朋”字(详见:先秦隐文符号表)。因此,“用”就是“朋”的意思,它记录了殷商周时期,人们是利用“贝币”进行占卜的。
在殷商周时期,“朋”在甲骨文中,是一串贝币的象形符号。货币交换是:每十贝为一朋。我们可以在《损》与《益》的爻辞中,发现“十朋”这样一个货币单位,具体所指不明: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揭秘二:《易经》占卜方法—贝卜法
在殷商周时期,人们采用“贝币”进行占卜的方法,我们称“贝卜法”。这一个方法,其“筮卜方法、筮数阴阳”等,都是通过《用爻》中的一个筮数构架,进行约定的。它不是“单阳双阴”那样一个死套子,其中的变化非常微妙。
“贝卜法”是否存在,大家都可以从一些考古文献中,得到一些印证:
证据一: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常有一个“贞”字出现,如卜辞“辛未卜争‘贞’:妇好其比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于妇好立。”。
证据二:一个“贞”可拆为“贝卜”二字,这是一个“贝卜法”的象形文。在《用爻》的”利永贞”中,就有一个“贞”字出现。
揭秘三:古经《易经》性质—占卜书
关于《易经》是一部占卜书,有许多发现“阴阳符号、筮卜方法、筮数构架、象形文‘贞’”可以印证,也可以从一些先秦考古文献中得到印证:
证据三:通过古文字的比对发现,“周”与“用”是演变到的小篆与隶书时期,它们之间的偏旁才突然一致起来。而且,在两个文字中间,都有一个“卜”字。
这一发现揭示了三个谜底:
第一,“用”可以假通为“周”字,就是《周易》中的“周”。
第二,《易经》是—本占卜书。
第三,通行本《周易》产生在秦朝时期。
证据四:在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中有记载,“用”本义:可施行也,从卜从中。
关于《易经》是一部“占卜书”的认定,一切来自《用爻》的讲述,我们只是一个翻译者。有大量的出土文献、筮卜构架、筮卜法则、阴阳符号、数字卦等为依据,我们才勇敢进行认定的。
在传统易学中,大家关于通行本《周易》是一部“占卜书、哲学书、历史书”的认定,极可能揣测的成分多一些。仅有“一鳞半爪”的局部发现,不足以对《周易》的性质,进行整体认定。
【百家争鸣】占卜书:在宋朱熹《周易本义》、近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探源》中,都支持这一说辞。
【百家争鸣】哲学书:在《易传》中,有关于“阴阳”的大量论述,庄子认为“《易》以通阴阳”,有近代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系统的哲学著作。
【百家争鸣】历史书:章太炎先生在《易论》中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
2.“用”的谜底之二:乾坤二卦
在《易传》中有一篇《系辞》,它就是围绕一个《乾坤》卦,进行阐述的。《乾坤》卦就藏在一个“用”字的笔画当中。一个“用”字,就是《系辞》的易学大纲:
揭秘四:“用”为《乾坤》
把一个“用”字的笔画拆解:三个竖划横过来,就是一个“☰”卦符号。六个短横,就是一个“☷”卦符号。一个“用”字,恰好是《乾坤》的八卦象“☰☷”。
在《系辞》中,“天”的81处、“地”的33处。通篇都是围绕一个《乾坤》进行阐述的: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3.“用”谜底之三:阴阳“– —”
这是易学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 ,如果一个阴阳“– —”都搞不清楚。那么,构建在它基础之上的传统易学,就是一颗根基肤浅的大树,是经不起狂风暴雨涤荡的。
揭秘五:“用”为阴阳符号
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阴阳符号才演变成“– —”这个样子的。这时,它已经完全脱离了筮数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立的符号体系。如果再用“筮数”去框架,等于把这一次阴阳符号上“改革与突破”,完全涂抹了。
阴阳符号之所以演变成“–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把卦象“☰ ☷”隐匿在一个“用”字当中,变成一句隐文。《易经》是一门隐学。
【百家争鸣】王明钦先生在《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如果说,商周到战国时期,仍属于数字卦,其中‘一’、‘六’、‘八’仍表示着数字的意义,那么到了秦汉时期,它们就已经从表示数字的意义上中脱离出来,变成了单纯表阴阳的符号。
马王堆帛书《周易》以一表示阳爻,以┘└表示阴爻,若这两种符号仍代表‘一’和‘八’的意义,其占断之辞就不可能出现‘初九’、‘六二’等语,而相应的应该是‘初一’、‘八二’等等。因此,这里的八,当与王家台秦简和阜阳汉简中的╱╲、╯╰一样,都是代表阴爻的符号。
【百家争鸣】廖明春先生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见》一文中说:“这和书写形式有关的,竹简或帛书上的行栏很窄,像今本那样,写作——中间断开的部分容易模糊而连成直线,易与阳爻—混淆,而作╱╲ 或 ┘└ ,与阳爻易于区别。因此,阜阳简阴爻作╱╲ ,帛书阴爻作┘└ ,并不一定与数字有关,而是为了突出它与阳爻的区别,对今本的‘- -’形加以变通的结果。”
揭秘六:《易经》中阴阳概念
在《用爻》中“阴阳符号、筮数构架、乾坤卦象”的发现说明,认定“在《易经》中没有阴阳”是一个错误的判断。谁会想到,阴阳符号“– —”被记录在一个“用”字当中呢?
事实上,中国人的“阴阳认识”历史久远,至少可以延伸到贾湖遗址之前(距今7000年)。
【百家争鸣】钱穆先生说:“《周易》之上下经,本不言阴阳,十传始言阴阳。”。(摘自《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
【百家争鸣】李镜池先生说:“易以道阴阳,当是在阴阳说流行之时即战国中晚期之间为易学家所采用的……春秋时的易筮,还没有以阴阳来说解的。”。(摘自《周易探源·易传思想的历史发展》)
【百家争鸣】李申先生说:“阴阳概念是《易经》所没有的,是《易传》给发挥出来的”、“春秋末年,中医对阴阳的运用已经比较深入和熟练……在扁鹊熟练地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易传》还没有形成呢。”。(摘自李申著《周易之河说解》130页,知识出版社1992年1月版)
三、关于《用爻》的其它发现
我们讲完一个“用”字之后,大家能否从剩余的十一个字当中,找到“筮数构架、易经语法”之类的易学发现: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六:利永贞。
【提示一】在《用爻》中,每一个爻辞,都是从几千个象形文字中,刻意择选出来的一个,才能够如魔术般的,演绎出那么多的易学内含。
【提示二】《易经》不愧“群经之首”,它似乎在挑战大家的易学智慧。我们只能够破译《用爻》中的十一个字。还有两个字“见、吉”一无所知。
四、通行本《周易》的研究与突破
我们经历了六年的禅悟,又通过三年的书写,才完成《易经大问题》一书。关于通行本《周易》的研究,许多结论,恐怕是大家一时难以接受的。在这里展示出来,只是想接受大家的批评与交流,以便在该书中,进行最后一次的修改:
1.《用爻》:
《用爻》是一扇《易经》的大门,很多易学秘密,就隐匿在这十三个字当中,《易经大问题》一书,主要是围绕着十三个字,来完成的。没有经过传承,常人不知所云。
2.《卦序》:
今本卦序是一个卦序集,不是大家理解的那一种六十四卦排列。今本卦序可以通过一个卦序源码,推演出四个卦序:连山卦序、归藏卦序、文王卦序、十翼卦序。《易传》就是根据十翼卦序,将“七篇”修改为十章的,大家俗称“十翼”。
3.《三易》:
在《周礼》中记载的《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卦序的名称,也是三本经书的名称,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归藏》《连山》《周易》。不是《连山》在先。
4.《周易》:
这是一个大家很难接受的事实,通行本《周易》完成于秦朝。它是一个“书同文”时期的著作,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证据。这才是秦朝不焚《周易》的一个根本原因。
4.《卦名》:
在六十四个卦中,为什么有十五个双字卦?为什么会有“四对同字卦:小畜与大蓄、.同人与家人、小过与大过、既济与未既”?其中有大量易学隐匿,古今无人发现。
5.《筮数》:
通过研究发现,在筮数与八卦之间,有一个类似数学公式的“筮数构架”存在,它被隐匿在《用爻》之中。筮数与阴阳之间的关系,不是“单阳双阴”那么简单。
6.《易传》:
有一句古语“假说一部书,真传一句话”。
这很适合描述《易传》与《易经》之间的关系。在《易传》的讲述中,真有“假传”的一部分,如:卦序传、大衍之数等。《易传》的误导,是让大家把爻辞,充作一句大白话来读。读来读去,只能够读出一句“一群没有领头的龙”,这与“群龙无首”的本义无关。
事实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易学研究,人们关乎《易经》的本质:卦名、卦序、用爻、爻辞,几乎一无所知。《易经》是一门隐学,在《用爻》的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殷商周的易学承载。大家应该“一笔一划”的读,至少《用爻》是这样的。
仅一个“用”字的展开,就有“周易、乾坤、贝币法、筮卜书、阴阳符号”之类的发现。把十三个字的易学发现“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篇完整的《周易》简介。这是需要在十几个章节中、几万个文字,才能够讲清楚的一篇简介。
作者何修林老师,是中华易学大会老代表,民营企业家,从1990年开始研究易学,在易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很独特,很有成就。
《大易学社》认证作者何修林老师的原创文章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