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学与养生之理

一.易学养生由来已久

众所周知,《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有的医学文库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间。它建立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比较全面地阐发了中医学的理论系统及其结构,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石。在其后的历史发展时期中,成就了一大批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养生学家、阴阳学家。

追根溯源,我国最早系统提出“养生”的是“内经”。而“内经”乃至中国传统医学,是发端于群经之首的《易经》。纵观国医全貌不难看出,无论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藏象学”、“经络学”、“针灸学”、“养生学”、“运气学”乃至于“病证”、“诊法”等,无不彰显出易学的光彩。故有“不知易,不可以为良医。”“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古训。

易学的发展与河图、洛书紧密相连,易学的“阴阳”、“太极”、“四象”、“八卦”、“五行” 乃至秘而不解的“河洛神数”等,形成一个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超巨系统,宇宙万事万物,生命与非生命的都以自身的规律,无不在其中演绎、繁衍。易学的弘大与庞杂及其跨时空特点,远非“模糊学”、“共时性”原理所能表达。易学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全息性”。

象数理论是易学的核心之一,象数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在医疗、保健、养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张延生教授,1994年9月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易学大会”上,发表了题为 “易学象数理论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的论文,获得高度评价,并荣获“优秀论文奖”。该文以丰富的医案,阐述了易学象数理论在中医学的实际应用与成果。

关于养生,古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国人总结的养生学宝贵经验,是养生的基本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则是易学养生的纲要。

二.易学养生论饮食

象数理论,不仅广泛应用在疾病治疗、身体康复方面。同样用来指导人们的起居饮食,而且历史悠久,有案可查。

我们先祖懂得“药食同源”这个道理,将易学的“象”、“数”原理引入并应用在膳食中滋养身体,显著地提高“药”、“食”的治病和养生功效,究其原因,应该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原理。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或许是“象”“数”“药”“食”“经”“络”的谐振效应。易学象数理论应用在养生学中价值斐然,是养生学的更高层面。

“养生”在生活中很受重视,养生学涉及面很广。谈到“养生”,人们首先会想到“吃”的问题,即膳食养生。

人从出生以来就会吃、能吃、要吃,“吃”伴随着人的一生。先祖依据“药食同源”理念,将医药引入饮食文化,从食、饮的角度用药,从医、疗的角度用膳,配置以象数原理、“时、空”因素,将药物治疗和饮食濡养融为一体,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创立了具有易学特征的“药膳养生”,是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药膳”不仅为皇家所广泛采纳,在民间也极为盛行。依象数用药、进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食黑木耳、黑芝麻补肾,食五色豆类补五脏,也是家喻户晓。

自古以来,太医院和民间精于此道,善于此术者不乏其人。当今流传于世的秘方、验方、偏方、膳方都是古人在医疗、保健、养生方面,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其显著特点是,在“药”、“膳”的配伍结构中引入了“象数、时空”因素,即运用了易学的象数理论。

发掘这些资源,使之造福于人民健康,不仅中医界人士责无旁贷,广大易学工作者、爱好者,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象数理论引入膳食养生中。根据群众的饮食习惯和爱好,研发出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适应养生需求、融和象数原理的中国人的食谱、菜谱,建立起我国特有的膳食养生文化。毫无疑问,融入象数原理的养生膳食结构,必将成为发展的主流。采用易学象数原理的膳食养生,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养生”就是保护生命、濡养生命。易学以及其后出现的“内经”,是先哲从我们的生存环境整体出发,全方位、多时空地思考、探索,认识到“天”、“地”、“人”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和谐发展的关系;互生互灭的关系。

从而创立了一整套人类适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命,濡养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内经”的养生理念所倡导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这些养生的行为准则,在生活中也颇具积极意义。

我们谈论养生时,不能脱离“医”而只谈“养”,命之不存,如何去养?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只论“医”而不谈“养”。膳食养生是养生学里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养生层面,“养”的目的在于由“治疗”走向“康复”,继而走向“预防”,最后达到先祖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水平和养生境界。

三.易学养生论运动

现在,注重养生的人群中,流行着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这话颇有见地。“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生命离不开运动,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日常生活、思维活动等。生命在运动中成长、延续。所谓“体育运动”,其内容多数已经列入比赛项目,“竞技”应该是其主要目的。

作为养生目的所广泛采用的运动型式,应该是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气功是当代人对古人健身方法的统称,内容包括:静坐、导引、坐忘、辟谷、吐纳、存思等十余种。太极拳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传统健身方式,此外,流行比较广泛的传统健身方法,还有“五禽戏”、“八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大雁养生功”等。

传统的健身运动中,有不少是遵循易学原理的,这是易学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大雁养生功”的功法、功理与易学结合甚密,其核心理论源自“道德经”、“周易”、“八卦”,是经典的易学原理的健身养生方式。

“大雁”的飞行高度达九千至一万米,不间歇飞行距离超过两千公里,是一种高能鸟和长寿鸟。“大雁养生功” 始创于佛家,由模仿大雁生活习性演化而成,是一种“仿生功”。

晋代高僧道安时期传入道家,此后一千余年,一直为道家昆仑派所秘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道家昆仑派大雁功第二十七代掌门杨梅君宗师,向社会公开传授此功法。一九八六年,经国家体委审定为“健身气功”,具有“祛病、强身、增寿、益智”四大功效。

“昆仑派”是我国著名的道家武术派别。对于“昆仑派”的发展过程,有“前三百年”、“后五百年”之说,意思是前三百年重于搞武术,后五百年逐渐转入养生功。大雁功经过道家昆仑派几百年的发展,融入了老子“道德经” 、“周易” 、“八卦”等道家理论,主张“松静虚空”、“阴阳守中”、“道德一体”的修炼和养生理念,形成了一个“功武结合、功医结合、道释相通”的完整功法体系,属于“老子”正宗道家丹功体系。

大雁功的“前、后六十四式”两套功法,是大雁功的“筑基功”和“引路功”,每一套功法各有六十四组动作,演绎易经的六十四卦。

从易学原理来看,大雁功的六十四组导引动作,是一系列的有序化动作。手、脚、身、形并用;时而“脚踩阴阳步”、时而“足踏北斗七星”、时而“移步八卦、双手画圆”;坎、离、卯、酉;乾、坤、艮、巽;四正、四隅卦往返变化;“八卦步左旋右转”,或为“少阳少阴”,或为“老阳老阴”。这种上下、前后、内外、升降、开合、动静相兼的导引,使体内气血循经运行,打开经穴,贯通上、中、下丹田,疏导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开劳宫、涌泉等穴位采、纳天地之气,排泄体内浊气,补虚泻实。以达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培补元气,营养人体组织器官,协调脏腑功能。

总之,大雁养生功是通过多变的手型、脚型、步型、身姿、方位,抱、柔、运、采、纳天地之气,配合秘诀导引;依据象数理论;取用河洛神数;开启劳宫、涌泉、内关、外关、环跳、气户、百会等诸多穴位。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激发气机、纳运八卦,乃至六十四卦。

使“真气”既按人体经络层次“循经运行”;亦按“真气”旋运规律“由圆而螺旋”、 “由螺旋而柔绵”,上、下、里、外周流,濡养全身,最后复归于“太极”,达到由后天返还先天的养生目的。

习练大雁养生功强化了人的整体功能,优化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脏腑功能,平秘阴阳,调和气血。因而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慢性病。诸如: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疾病。

大雁养生功优异的治病、养生功效,归根结底是它符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原则;在松、静的“气功态”状态下,与和谐的大自然“相应”、“相求”、“相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雁养生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习练大雁功者,国内达三百万之众。大雁养生功甚至飞越大洋,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以及亚太地区各国。至今每年专程来华学习大雁养生功的国际友人,仍然络绎不绝。

在运动健身养生方法中,我们首推符合易学理论的“大雁养生功”,因为它“大道至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四.易学养生论风水

养生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居住环境对生存和健康的影响,现代说法叫“人居环境”。古称“堪舆”、“风水”,但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康熙字典云:“堪者天文也,舆者地理也。”;古人云:“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可见“堪舆”是一门探索天地规律的学问。

“葬经”也给“风水”下了定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故曰风水。”二者结合起来看,“风水”的任务就是探天索地,寻求适应生存需要的“炁场”(环境)。

风水学是我们先祖创立的一门独特的学问,它融生命、非生命物质、时间、空间、天文、地质、地理等科学于一体。其原理源于“易经”,是一种讲究阴阳运化、五行制化,以期达到调理人身健康、调整人生运势的术数。这就是传统风水学,它论述的核心是“阳宅、阴宅”及其周边环境。

风水学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涉及面很宽,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地矿、文化等,几乎无所不包。风水学流派很多,由于各派的经验不同,往往各执一说,令人莫衷一是。“风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曾被斥之为封建迷信,而被封固起来。

只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学者们对这门学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着手研究它。中国的风水活动,在“引进国外”先机的促动下,悄然而又谨慎地开始启动了。

“阴宅”就是坟墓。世界各民族对已故亲人,或者曾经做出过贡献的亡故者,都极其尊敬和怀念,通常以“追悼”“超度”“墓葬”的不同形式来体现这种缅怀之情,崇敬之心。在早期实际上是一种“礼仪”,古埃及、华夏大地尤为注重。在传统风水学里,“阴宅”逐步演绎出颇为丰富的内涵,本文暂且不涉及此话题。

“阳宅”就是住宅,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人称“环境学”或“人居环境”。现代观念对人居环境的整体要求,主要体现在采光、通风、面积、通信、绿化、公共设施、交通等方面。室内则要求美观、实用、辉煌、气派,甚至个性张扬。

总之,按现代观念选取阳宅重在实用性、功能性、耐用性。一般只要能满足业主的需求,住着舒适就行了。

然而,传统风水学对“阳宅”的要求,与现代观念相比,却大相径庭。两者评判阳宅“吉凶”(优劣)的方法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一座“看似很好”的阳宅不一定符合风水学的要求。传统风水学相宅的规则和标准,源自易学理论,繁琐且复杂。

传统相宅不仅注重住宅现状,还要考察该宅子历史并且顾及将来。相宅的核心是“吉”“凶”。就是从阴阳、五行、八卦、乃至命理角度,来考察住宅对生活在宅内的人有何影响,孰吉孰凶?这里的“吉凶”不仅指人的“运势”,同样涉及人的健康问题,也就是说和养生有关。

传统风水学从“寻龙点穴”开始寻找“福地”,以“龙”、“穴”、“砂”、“水”、“向”论事。

寻龙点穴,就是根据山脉走向找到“气”聚集的地方。“气”古人称“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古人认为“炁”沿山势而走,到某些地方就会聚集在那里形成炁场,就是一个“穴”。

古体字“炁”与现代的“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看,“气”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形态,没有固定形状,是一种物质分子的热运动形态。容器里的气态物质,会占满整个容器等等。

“炁”的指向范围很广,组成也较为复杂。“炁”是多重能量和信息的载体;它有一定的穿透力,它的流向或走向有一定规律;人体发出的“外炁”可以由意念控制改变“炁”的强度、形状;人体发出的气,可以远距离传递信息,几乎不衰减等等。随着科技进步以及易学的深入研究,“炁”的本质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所以,本文依照古例沿用“炁”,而不用“气”,以适应科技进步。

这个炁场有“生炁”就好,就适合人在此生活称“吉”,“炁场”不好,不适合人居住称“凶”。风水学的相地、相宅,说白了就是找有生炁的炁场。现代科技已经证明,这种“炁场”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炁场”承载着能量和信息。它广泛存在于宇宙、太空、地球之中;存在于亘古至今;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也存在于山川、河流、森林里,而且各不相同,先祖以“吉”、“凶”分别论之。

经过训练或者有气功素养的人,可以用眼睛看到“炁”,不仅能看山、水、林木之“炁”,更可以看到人身上的“炁”,健康人和病人的“炁”不相同,人的五脏之“炁”的颜色也不相同。所以,先祖以“炁”的形状、颜色、密度,“观察”远近的物体,并且朴素、唯物地以“吉”“凶”判断其“取”“舍”是很有道理的。

传统风水学中建筑群的布局,乃至房间按功能的设置、布局、门窗、进出水等,都以“阴阳”、“八卦”、“五行”勘定。建筑物乃至房间各方位的吉凶也以“阴阳”、“八卦”、“五行”甚至“命理”综合推算,判断“炁场”之优劣。

先祖之所以如此“钟情”于“八卦”,是因为“八卦”由两仪、四象、八卦一路演化而来,其原始态就是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势态,遵循对立统一的宇宙法则,完全符合辩证法。可以这样说,无论怎样精细微小的事物,都能够以八卦形式描述、破解它,曰:“其小无内”;无论怎样庞大复杂的事物,同样能够以八卦形式包容、解析它,曰:“其大无外”。

宇宙的物质、能量、信息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传统风水学则以 “九星”“二十八星宿”等天体及其运行规律,诠释来自太空的影响,依然以“吉”“凶”论之。比如,木星古称“岁星”,它的质量是太阳系其余行星质量总和的两倍半,有强大的电磁辐射,对地球生命的影响不容忽视等等。

传统风水学所提取的信息,实际上就是一种“全息”,它来自宇宙和大自然,包括时间、空间、方位、地理、地质、宇宙辐射甚至生命代码等各个方面。人类生活在住宅里,既会受到宇宙、大自然、环境多种因素的作用,又要受到“阳宅”这个小“八卦”的作用。看似简单的“阳宅”,实际上是受多重因素影响,并且制约着人的健康和运势。因此,选好阳宅、调整好环境风水,使其有益于健康和事业,自然为人们所关注。这就难怪许多外国的学者,对中国风水学如此青睐。

既然风水能够从多方面影响人的健康和运势,从养生角度考虑,选择住宅时,首先,应该选择符合养生基本需求的住宅。它应该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朝向好、通风好、绿化比高、低噪声、辐射低的有利于健康的住宅。
同时,最好能兼顾传统风水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选取住宅,取长补短,相互兼容。至于如何对待“风水调整”、“太岁”、“二黑”、“五黄”以及各种“煞气”,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随着科技进步、城市发展速度很快,风水学乃至易学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也许这正是易学发展的契机。研究、攻克这些难题,应该正是易友们责任所在。因此,我们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不应该轻率地否定,或盲目地肯定。我们曾因盲从和草率否定,失去了不少难得的机遇,丧失了宝贵的时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易学养生尽管历史悠久,但是在当今的养生活动中,人们往往侧重养生的某一面,或偏重营养而注重饮食养生;或追求健体看重运动养生;风水(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尚未引起重视。这种养生方式,实际上忽略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易学养生精华,殊为憾事。

本文试从饮食、运动、风水三方面讨论易学养生,难免偏颇或有不妥之处,如蒙海内方家斧正,不胜感激!

作者是中华易学大会老代表,退休干部,研究易学与风水三十多年,在各方面都很有成就,总是默默无闻的在大会上与有缘的代表们认真交流。

《大易学社》认证作者于庆国老师的原创文章

发文IP属地:北京,本文来源:投稿、转载或按书籍打字整理,已标注作者。

录入者:华小易,如转载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https://www.cnddy.com/692.html

(1)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0年7月3日 上午7:51
下一篇 2020年7月3日 上午7: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