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象者 像也
孔子以来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包括孔子、老子在内,是没有人确切地揭示过《河图》《洛书》的具体涵义的,即便有人表达了想法,比如《河图》象征“天圆”,《洛书》象征“地方”,也只是猜猜而已,没有足够的论证,更不能让人心服口服。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语言不通啊。
古人用象作语言,而我们却用字作语言,不但两者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两者的阅读习惯也是不一样的。
其实,从理论上讲,象不需要约定,就能够让所有的人都读懂,而字则必须约定了才能够让有约定的一般人都读懂,所以,相对来说,读象,本来是应该更容易一些的。可是,我们为什么又读不懂《河图》《洛书》这样的象呢?
原因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读字而没有想到过要读象,所以,本来该会的本事,反倒被丢生了,变得不会了,从而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读象了。
我们读字的时候,是否习惯于只读纸面上的字,而不管纸——这个字的载体,它的大小、颜色、厚薄、质地等等特征?因而,我们在理解《河图》《洛书》的时候,是否也只注意着她们的由点数所组成的象,而不管其点数所组成的象的载体?不管承载这个点数所组成的象的载体是个什么样子的?更没有思考过它们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象者,像也。凡是具有形象性,可以让人比拟、联想的创作,都是象。所以,不但虚拟的东西可以为象,现实中的每一个可见之物,更加可以为象,只是看你有没有把她们理解成象,只是看作者有没有把她们利用成象。
这样一来,我们有没有感觉,我们在理解《河图》《洛书》的时候,发生了理解方式上的错误呢?我们有没有习惯于只看“纸”——载体上的内容,而没有思考这张“纸”——载体本身,它还有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涵义,它是否也是《河图》《洛书》之表达中的一部分呢?在“象文化”中,载体所承载的内容是象,难道载体本身就不是象吗?难道这个载体本身之象就不能作为内容,而和它所承载的内容合二为一,共同作为作者的表达吗?
扭转我们的阅读习惯,以正确的读象的方式去阅读《河图》《洛书》,我们就会发现,“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龙马”与“神龟”,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象,也是我们需要理解的《河图》《洛书》的内容啊。
那么,“龙马”与“神龟”,分别有什么寓意?它们在《河图》《洛书》中,分别可以表达什么样的内涵呢?这就要看它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征,要看它们各自都能够向我们透露出多少信息了。
现实世界里并没有“龙马”这个东西,所以,“龙马”只能分成龙和马两个象来探讨。
龙是一个虚拟的动物,是华夏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出现在《河图》中,说明《河图》产生的时候,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已经由蛇转变成龙了。而以龙图腾来表达《河图》的内容,说明《河图》所表达的对象,非常尊贵,并且象龙一样有千变万化、主宰一切的能力和权力。
至于马,它是一个草原性的动物。这说明,创作《河图》的作者,与草原性部落有过接触。或者其本身就属于草原性部落。也就是说,《河图》《洛书》虽然发现于河洛地区,但是,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了今天的河北甚至东北、蒙古等草原地带。而马如果不被驯养,它就是一个普通的野生动物,并没有什么特征可以向人类显示。只有当其被驯养之后,它的性情刚烈、善于奔跑,可以将人和物驮载至远方,最容易使用于战争的特征,才被人类所认识。所以,《河图》中出现马,一方面说明,当时的战争比较频繁,强悍的北方草原部落,已经将马使用于战争了;另一方面说明,《河图》所表达的内容,具有象马一样性情刚烈、善于奔跑,可以将人和物驮载至远方的特征。
至于龟呢?有道是:“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龟的最大特点,就是长寿。而它长寿的原因就是它性情宁静,会龟息。而正是由于龟的这个长寿而又宁静的特点,使它在华夏先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是非常神圣的。华夏先人把它当成是上天的信使,通灵的法器。从龟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想到,《洛书》所表达的内容,在地位上虽然不及《河图》所表达的内容,但也是很尊贵的;另外,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性情平和、长寿,可以长久地存在。
分析到这里,我们的头脑里,有没有闪现出一丝亮光啊?有没有一些触动与感悟啊?我们有没有想到《太极图》和《五行图》啊?
《太极图》和《五行图》,一个表达“存在”,一个表达“变化”。而《河图》与《洛书》,一个性情刚烈、善于奔跑,可以将人和物驮载至远方,这不也是表达“变化”吗?另一个性情宁静、平和而又长寿,可以长久地存在,这不也是表达“存在”吗?所不同的是,《太极图》和《五行图》比较简单,而《河图》《洛书》相对复杂,所以,也许《太极图》《五行图》是表达简单的“存在”与“变化”,《河图》《洛书》则是表达复杂的“变化”与“存在”呢。
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接下来继续看吧。
第二节 《河图》正解
如果《河图》果然是表达“变化”,那么,其中的阳性的奇数就应当是质变,而阴性的偶数就应当是量变了。
但是,这里面有个特殊现象:《河图》中一共有从一到九的九个自然数,其它的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而五数则有三个;三个五里面,上、下两个五都是阴性,只有中间一个五才为阳性。这个现象该作何解释呢?
既然《河图》是表达“变化”的,而“变化”是一个过程,过程之中又有阶段,所以,《河图》中的所有的自然数,应当都是表达一个“变化”过程中的某一个“变化”阶段。阳性的奇数就应当表示质变阶段,阴性的偶数就应当表示量变阶段。《河图》中一共有九个自然数,也就表示一个“变化”过程一共要分为九个“变化”阶段。
“变化”有其阶段性,数字有其顺序性。所以,相应的数之顺序,就对应“变化”过程中相应的“变化”阶段。
那么,为什么第五个“变化”阶段要用三个五数来表示,而且,三个五数中又是两阴一阳呢?
五数,是九个数序中的最中间一个数,也就是一个“变化”过程中最中间的一段“变化”。而一个“变化”过程,只有一个第五阶段,这是由事物“变化”的逻辑决定的。
那么,这里有三个五数出现,就只能说明,这里分别有三个“变化”过程,每个“变化”过程各有一个第五阶段。而每个五数,都是代表某一个“变化”过程的第五阶段。
两个五数为阴,一个五数为阳,就是说,显著的、当前的第五阶段只有一个,它就由正中间的那一个阳五表示;而隐晦的、不当前的第五阶段有两个,它们就由与阳五上、下相对的那两个阴五表示。
而上为阳,下为阴。在上、下两个阴五中,上面的阴五又是相对为阳的,说明它是后来的、我们还可以看到的一个第五阶段的“变化”;下面的阴五是相对为阴的,说明它是已经过去的,我们再也不可能看到的一个第五阶段的“变化”。
这就是说,三个五数,分别表示过去进行时、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的三个第五个阶段的“变化”。
为什么过去、现在、将来,三个第五阶段的“变化”会同在一个位置,会同在一个《河图》的中央呢?
中央为阳,四周为阴。第五阶段在《河图》的中央,表明在一个“变化”过程的总共九个阶段中,第五阶段为阳,其它阶段为阴。
这就是说,第五阶段是一个“变化”过程中最辉煌、最引人注目的阶段,因而也是最可以代表其整个“变化”过程的一个阶段。
而三个第五阶段都在《河图》中央,并且上、中、下相对,这显示了这三个“变化”过程之间,是有其一体性的联系的。
什么样的一体性的联系呢?
那就是:现在进行时的“变化”过程,是从过去进行时的“变化”过程中发展来的;而将来进行时的“变化”过程,又孕育在现在进行时的“变化”过程之中。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工业化来临之后,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突飞猛进。最初,是电报传递信息,后来又发展成电话,到了现在,我们不再用单纯的电报、电话了,而是使用网络。那么,这电报、电话、网络之间,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呢?
我们来假设:约翰的人生,是一个“变化”过程;约翰父亲的人生,也是一个“变化”过程;约翰儿子的人生,也是一个“变化”过程。
父亲生了约翰,约翰又生了他的儿子。
那么,以约翰的一生为“现在进行时”,他父亲的一生不就是“过去进行时”吗?他儿子的一生不就是“将来进行时”吗?
那么,约翰最辉煌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哪里呢?他的父亲日落西山,被他赶到牛棚里看牛去了;约翰最辉煌的时候,他的儿子又在哪里呢?他的儿子刚刚出生,正被他象祖宗一样供着。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也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在他的最辉煌的时刻,也就是在他的人生中途,是同时面对着两个对立面,同时面对着两个不同的“对立统一体”的。其中,一个是曾经辉煌过的“对立统一体”,现在被他打败了;另一个是未来必定辉煌的“对立统一体”,现在被他供养着。他曾经被供养过,而他的供养者就是因为他才走向了没落;而他将来的没落之日,就是现在被他供养的他的对立面的辉煌之时。
由此,我们知道了《河图》中央的三个五数阴阳相对的意义吗?“对立统一体”是从过去之对立面的辉煌中走来,又在将来之对立面的辉煌中没落的。而《河图》中的阳五,就代表当前之“对立统一体”的第五个阶段的“变化”状态,两个阴五,一个代表“对立统一体”过去之相对面的第五个阶段的变化,一个代表“对立统一体”将来之相对面的第五个阶段的变化。
在三个五数的外面,由一、二、三、四居内,六、七、八、九居外,组成内外两圈,形成内外圈相对。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内为阴,外为阳。内圈所代表的变化过程,相对就为隐晦的变化过程,就是相对不引人注目的变化过程;而外圈所代表的变化过程,相对就为显著的变化过程,就是相对引人注目的变化过程。这就是说,“对立统一体”在内圈所在的“变化”阶段,是相对弱小的,是相对为受支配的一方;而在外圈所在的变化阶段,就是相对强大的,就是相对为支配的一方。
“对立统一体”在内圈,即第一、二、三、四阶段,是孕育、发展的阶段,所以实力弱小,被其它“对立统一体”支配;而在外圈,即到了第六、七、八、九阶段,是成熟、壮年的阶段,所以就实力强大,能够支配其它的“对立统一体”。
不过,在从一到四,与从六到九之间,有一个阳五在《河图》中央,以显示这个第五阶段是“对立统一体”相对最为辉煌的时刻。这个阳五的相对最为辉煌,表明了“对立统一体”在这一阶段,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表明“对立统一体”在第五阶段之后,一方面相对自己前期历史的发展在继续发展、在继续提高;一方面却又相对别的“对立统一体”的超越性发展,在倒退、在衰落。而正是这个相对的倒退、衰落,导致了本“对立统一体”“变化”过程的结束。就像约翰因为自己能力的发展而相对发展,又因为儿子能力相对自己的超越而相对倒退,相对衰落。
《河图》中的每个数字都有黑白所表示的阴阳,这个阴阳是表示相对为量变或者质变。黑为阴,就是量变;白为阳,就是质变。量变就是结构数量的增减;质变就是结构关系的变化。就像一个人胖了还是瘦了,这是量变;而一个人有病没病,有没有长大或者衰老,这就是质变。
而在黑白阴阳之外,各个数的相对方位也有其阴阳。上为阳,下为阴;右为阳,左为阴;而上、下与左、右相对,上、下在我们的当面,为阳;左、右在我们的侧翼,为阴。这种阴阳,就是表示实力的相对强弱:阳就相对为强;阴就相对为弱。
《河图》的上、下方位,即二、一与七、六是相对的;左、右方位,即三、四与八、九是相对的;上、下方位与左、右方位又是相对的。二和一上、下相对,七和六上、下相对,就表明“对立统一体”实力在增长: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强,第七阶段比第六阶段强。四和三右、左相对,九和八右、左相对,也表明“对立统一体”实力在增长:第四阶段比第三阶段强,第九阶段比第八阶段强。这就象一个家庭,开始是两个大人干活,一屋子小孩吃饭,家大口渴,日子难熬,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老的小的都有收入,日子就越过越红火。即便老的劳动力减退,小的劳动力却在增长,整个家庭的实力还是在增长。
而第一、二阶段与第三、四阶段上下、左右相对,第一、二阶段为阳,第三、四阶段为阴;第六、七阶段与第八、九阶段上下、左右相对,第六、七阶段为阳,第八、九阶段为阴。这是因为,第一、二阶段是“对立统一体”的产生阶段,是质变;第三、四阶段是“对立统一体”的发展阶段,是量变。第六、七阶段是“对立统一体”阴盛阳衰的开始,是质变;第八、九阶段是“对立统一体”阴盛阳衰的发展,是量变。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出世、成长、壮年、老年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当然是出世和壮年这两个阶段相对最令人关注,成长与老年这两个阶段就相对次要一些了。而这四个阶段,就正好分别与《河图》中的第一、二阶段,第三、四阶段,第六、七阶段,第八、九阶段相对应。
除了上、下方位相对,左、右方位相对,上、下方位与左、右方位又相对之外,《河图》中还有一个一、六内外相对又同位相对;二、七内外相对又同位相对;三、八内外相对又同位相对;四、九内外相对又同位相对。这内外相对前面已经说过,是强弱相对:内圈的相对弱小,外圈的相对强大。而同位相对又有什么含义呢?同位,就是同时。同一个时刻,有两个变化,那么,这两个变化必然不属于同一个变化系统,不是属于同一个“对立统一体”的发展历史。这就是说,同一个时刻,有两个“对立统一体”在发展。而两个“对立统一体”属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像约翰的出世,是他人生的第一阶段。而他的这第一阶段,同时又是他父亲人生的第六阶段。当约翰人生的第六阶段到来的时候,他的儿子就出世了。他儿子的人生第一阶段,又是他的人生第六阶段。这样的一个同位,就表明历史是反复的:历史上的昨天,也就是我们的今天;我们的今天,也就是历史的明天。虽然人物不同,但是,变化形式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忽视《河图》中的两个阴五,或者视两个阴五分别和一、九同位,那么,当我们手提阳九,将整个《河图》一抖,以立体空间的的形式来看时,她会是一个什么形态呢?她就是一条螺旋线。
是啊,历史就是一条螺旋线。任何一个“对立统一体”的变化形式,都是一条螺旋线。
一个人走路,不论他怎么想走最短的直线,可最终,他还是走的一条曲线,走的是一条螺旋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两条腿各有其位,各有立场,相互之间是对立的。当他的左脚立定的时候,右脚以左脚为支点、为基础向前进。而这个前进,是从两个方面对左脚进行的否定,进行的反动的。第一,是人的主观决定要向前走,在前后的方向上对左脚现有的立场进行否定和反动。第二,是右脚的方位,也就是右脚的立场,在左右方向上对左脚的现有立场进行否定和反动。由此决定了右脚的前进,在前后方向上和左脚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在左右方向上,和左脚的方向恰好相反。而反过来,当右脚立定,左脚以它为支点、为基础向前进时,又发生了同样的否定和反动,原因也是一样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人所走的路,在宏观上是一条直线,而在微观上,却是一条曲线,是一条螺旋线。
螺旋线是一条曲线。然而,这个曲线的具体形成机制,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螺旋线上的每两个数序之间,都是一白一黑、黑白相间的。白,就是质变;黑,就是量变。质变,就是结构关系的变化;量变,就是结构数量的增长。
那么,每一阶段的质变轨迹,是一条曲线吗?每一阶段的量变轨迹,也是一条曲线吗?
中国建筑史上有一座著名的赵州桥。她是一座完全用石头砌成的石拱桥。这座石拱桥的每个桥拱都是一条曲线。然而,组成桥拱曲线的每一块石头,也是曲线的吗?不是。桥拱是曲线的,而石头则是直线的。那么,直线的石头,是怎么组成曲线的桥拱的呢?就是在石头与石头之间,发生变化。每一块石头,都是一条直线,也就是一段量变;每两块石头之间,就发生转折,也就是一段质变。
一个人走路,几步下来,是一条曲线的足迹。然而,每两个脚印之间,则是一条直线。量变就是直线,质变就是直线与直线之间的连接,而连接就是质变,质变造成曲线。
从《河图》中的量变与质变,我们又联想到《五行图》中的生与克。《河图》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不就是《五行图》中生与克的表现吗?
事实上,《五行图》中的生与克,也就是附着在几条直线和曲线上,由直线和曲线表示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五行图》与《河图》具有相同的思路,都是认为变化轨迹是曲线和直线的结合,都是用曲线和直线相结合来表达变化的轨迹。
而《河图》与《五行图》,一个相对复杂,一个相对简单,也说明她们之间肯定还是具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五行图》中,有主体结构和功能结构出现,即:金、木、水、火、土;而《河图》中,则看不到任何关系、结构的影子,通篇就是一条变化的轨迹,或者一条变化轨迹中隐含着多条变化轨迹。
《五行图》主要的是表达一种“变化”倾向、“变化”原因;而《河图》则主要是表达一种“变化”轨迹、“变化”结果。
《五行图》是双向性的,即:有可能是金克木,也有可能是火克金;而《河图》则是单向性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实际上,《五行图》是微观性的,而《河图》则是宏观性的;《五行图》是表达低级“变化”,《河图》则是表达高级“变化”。
《河图》与《五行图》之间的不同,正好反映了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视角,所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说明了把握距离,调节焦距的重要。也说明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察效果,就必须选择什么样的观察距离,调节什么样的视角和焦距。
第三节 《洛书》正解
我们再来看《洛书》。
如果《洛书》是表达“存在”,那么,《洛书》中的各个点数,当然就是表达一个“对立统一体”之“存在”状态中的各个“存在”部分了,是表达一个关系结构中的各个结构部分了。
从《太极图》和《五行图》中我们知道,一个“对立统一体”结构中,有固态的主体性结构,也有变态的从属性结构。那么,《洛书》中偶数为阴,奇数为阳,就是说明,《洛书》中阴性的偶数,是表示固态的主体性结构;而阳性的奇数,是表示变态的从属性结构了。
这么说来,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就是四个固态的主体性结构;而阳一、阳三、阳五、阳七、阳九就是五个变态的从属性结构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四个固态的主体性结构,又有五个变态的从属性结构呢?
很显然,阳五突出地显示在《洛书》正中,就是一个相对高级的、具有特殊地位的从属性结构。它实际上就是“对立统一体”整体的从属性结构,是协调各方加强团结、一致对外的中央级从属性结构;而其它四个从属性结构,就都是相对低级的、由各个固态的主体性结构自身支配的从属性结构。
那么,四个相对低级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又分别对应、从属于哪个固态的主体性结构呢?
阳一在阴八和阴六之间,就是主体阴八变态的从属性结构,它主要就是联系阴六。
阳三在阴八和阴四之间,就是主体阴六变态的从属性结构,它主要就是联系阴八和阴四。
阳七在阴六和阴二之间,就是主体阴四变态的从属性结构,它主要就是联系阴六和阴二。
阳九在阴四和阴二之间,就是主体阴二变态的从属性结构,它主要就是联系阴四。
这样编排,明显地就显示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层次越高的固态的主体性结构,它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还越小?层次越低的固态的主体性结构,它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还越大?
确实如此。
变态的从属性结构,是固态的主体性结构的付出,是固态的主体性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固态的主体性结构层次越高,实力越大,其受到的环境变化的干扰相对就越小,所以,它的变化相对就越小,付出也就相对越小;固态的主体性结构层次越低,实力越小,其受到的环境变化的干扰就相对越大,它的变化相对就越大,付出也就相对越大。这和《太极图》、《五行图》中的表达是一致的。
这里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的相对大小,显示出了两个倾向:第一,实力越大的主体,就越是仗着在“对立统一体”中的支配地位,把所有的环境变化的压力都转嫁到实力弱的主体身上,从而使自己占得一时的平宜;第二,实力越弱的主体,受到的环境变化的干扰越大,自身的变化就越大,就越是得到发展,越是得到新生,自身的实力就越来越增长。这里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的大小数据,就正是两种倾向的细致反映。
《洛书》之中,主体阴二与主体阴四在上;主体阴六与主体阴八在下。上下形成了一个大的对立统一。上尊下卑,上为阳、下为阴。所以,上面应该是强者之位,下面应该是弱者之位。
可是,为什么层次、地位较低的主体阴二和主体阴四,反倒占据上面的强者之位;层次、地位较强的主体阴六和主体阴八,反倒占据下面的弱者之位呢?同样,左为阴,右为阳,所以左边应该是弱者之位,右边应该是强者之位。可是,《洛书》中,相对的强者主体阴四和主体阴八却在左,相对的弱者主体阴二和主体阴六却在右。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变化”之功,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从事物的即时性来看,对立统一的双方,强者就是强者,弱者就是弱者,这是上天的安排,是先天的命运,没什么好说的。老板就是老板,员工就是员工;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在可以预见的时间范围内,难道谁还能不服这样的安排?谁还能改变这样的命运?
但是,给我以时间,一切都能改变。老板不会是永远的老板,员工不会是永远的员工;男人不会永远是强者,女人也不会永远是弱者。
正是由于压力也是动力,正是由于被动改变蕴含着主动改变,所以,就有阴阳互转、强者变为弱者、弱者变为强者的必然规律。这个规律,其实在《太极图》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洛书》中,阳一是主体阴八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阳三是主体阴六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阳七是主体阴四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阳九是主体阴二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变态的从属性结构是可以变化的。而变态的从属性结构的变化,就是主体实力的变化。那么,我们把各个主体之间相对的实力变化情况相互比较、对照一下:
主体阴八的实力是8+1=9;
主体阴六的实力由6+1=7变成7+2=9;
主体阴四的实力由4+1=5变成5+2=7,再变成7+2=9,然后变成9+2=11;
主体阴二的实力由2+1=3变成3+2=5,变成5+2=7,变成7+2=9,最后变成9+2=11.。
而根据这个实力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对立统一体”的变化发展,要经过九个阶段。这九个阶段包括五个质变阶段和四个量变阶段。量变是结构数量的增长,是关系范围的扩大;而质变是结构形式的改变,是关系性质的颠倒。这与《河图》的表达是相对应的。
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九个阶段的变化情况:
第一阶段:各个主体各自付出一个单位的从属结构,相互组合,形成一个“对立统一体”。这是关系结构的确立,所以是质变,为阳。
第二阶段:除主体阴八之外,另外三个主体都相对增长一个到两个单位的潜力。在没有达到两个单位的潜力增长前,它们的实力还不足以撼动主体阴八的支配地位,改变不了关系结构的性质。所以,这个阶段是量变,为阴。
第三阶段:三个主体的潜力相对都达到两个单位的增长,促使关系结构的性质发生改变,各个主体的地位相对都有提高。其中尤以主体阴六的地位,提高到与主体阴八同等。这是一个质变阶段,所以为阳。
第四阶段: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的潜力相对继续增长,而主体阴八和阴六相对保持稳定。这又是一个量变阶段,所以为阴。
第五阶段: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的能力相对各自增长两个单位。这时,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六共同的实力是9+9=18,而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共同的实力是9+7=16,联盟对联盟,还是一强一弱。但是,因为力量的不均衡,强者不是处处都强,弱者不是处处都弱,所以,多少会使“对立统一体”的整体状态不稳。这时,整体的中央协调结构就要发挥作用。权力游戏因此而由诸侯争霸转移至中央集权。这又是一个关系结构的性质发生变化的阶段,是质变,所以为阳。
第六阶段: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相对仍然处在不利地位,仍然要相对发展。这又是一个量变过程。所以,这一阶段为阴。
第七阶段: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的潜力各自再相对增长两个单位。这时,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六共同的实力是9+9=18,而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共同的实力是11+9=20,虽然,整体的中央协调结构仍然要发挥作用,但是,这时的中央协调结构不是协调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了,而是协调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六了。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的地位,因此而与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六发生了颠倒。这又是一个关系结构的性质发生变化的阶段,所以是质变,为阳。
第八阶段:主体阴二相对主体阴四还有差距,相对还处在不利地位,所以要相对继续发展。至于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六发展不发展,那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它们是时代的落伍者,已经跟不上趟了。这一阶段是量变,所以为阴。
第九阶段:主体阴二和主体阴四平起平坐,关系结构的性质又发生了改变。而更大的改变则是,历史到这里就实现了一个轮回: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逐旧人。原来的主体阴六和阴八,在这里已经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需要解释一下的就是,为什么功能结构的潜力要发展到两个单位,才能推动关系结构发生质变呢?
这是由数的阴阳性决定的。之所以奇数为阳,就是因为它们相对不能结构对称,是天然的变化的、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它们代表不稳定的结构。而不稳定的结构,只能作为从属性结构使用,是不能作为稳定可靠的实力的。之所以偶数为阴,就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具有对称性,是相对稳定的,不变的状态,所以他们代表成熟稳定的结构。而成熟稳定的结构,才能变身为主体结构,才能作为可靠的实力。
对《洛书》有所了解的人士,当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这是对《洛书》象数图之组成的一种描述。而这种描述,却无意间触摸到了《洛书》所要表达的一个内容,那就是,“对立统一体”之结构的外在平衡。
因为四维四正都是合于十五的,所以,“对立统一体”的整体,总体上就是平衡的。这种平衡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平均分化外来的压力,从而有效地保护“对立统一体”的整体结构,使之不因某一方面的短板而被环境压力趁虚而入。
因为在每一条线,也就是每一个方向上,我都有那么多的力量储备着,所以,不管你外在的压力从哪里来,我都能够及时地调配充足的力量,予以应对。这种平衡的形式,实际上还是回归了《太极图》的原始形式,那就是一个圆。还有什么东西,比圆更能实现平衡呢?
不过,这里的这种圆,不再是像《太极图》那样实在的圆,不再是像《太极图》那样静态的圆,它现在是一个抽象的圆,是一个动态的圆。
它能够实现像圆那样平衡地保护整体结构的效果,但是,它平时的状态,它平时的结构布置,不是圆的,而是千奇百怪,各有千秋的。
这就像一个鸡蛋变成鸡子,长出了头和尾巴、脚和翅膀,外形上它不再是圆的,但是,它的自我保护的范围,不是一个圆吗?它有了脚和翅膀,有了头和尾巴的配合,它的全身哪一点还保护不到呢?
就像一只牛的胚胎细胞,变成了一头有角有尾,有眼有腿的牛,它的外形不再是圆,可它自我保护的范围,不是一个圆吗?
圆的本质就是平衡。平衡的标准就是一个圆。
但是,实现平衡的手段,不一定要死死地盯着一个现成的圆。而是要丢掉现成的圆,在心里画上一个更大的、力所能及的圆,以手中的实力,保护心中的那个圆。那个圆上的哪一点出现了压力,就调配力量往那一个点上去应对。没有压力的地方就不用调配力量。这样才能够以有限的实力,达到最大的自我保护的效果。此所谓“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是也。
“对立统一体”外在结构的平衡,显示了其内在结构的协调性。那么其内在结构具体的真实状态,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老子·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洛书》中,主体二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主体四也是一个“对立统一体”,这就是“道生一”。两个“对立统一体”发生联系,形成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便是“一生二”。主体六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主体八是一个“对立统一体”,这也是“道生一”。
两个惯性体发生联系,形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也是“一生二”。 主体二和主体四所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就是一个新的“对立统一体”,这又是一个“道生一”;主体六和主体八所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也是一个新的惯性体,这也是一个“道生一”;两个新的“对立统一体”相联系,就组成一个更大更新的“对立统一体”,这是一个更大、更新的“一生二”。因为这个更大、更新的“对立统一体”中,主体太多,矛盾也太多,就产生出一个公共的协调结构来,以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洛书》结构之中央的那个阳五。
阳五不但在位置结构上属于中央,在数序结构上也属于中央。产生了阳五,就是在对立统一的各方中,产生了一个不属于任何一方的,独立的第三方,这就是“二生三”。有了“二生三”,“对立统一体”就有了内在的协调性、能动性、主动性,就有了千奇百怪,自主变化的外在状态。这就是“三生万物”。万物各有千秋。而它们各有千秋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新生的中央协调结构——《洛书》的中央结构阳五。阳五能够根据环境变化的情况,适时协调“对立统一体”各部,使之形成一个新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状态。
《太极图》表达存在,《洛书》也是表达存在。但是,《洛书》与《太极图》显然是不同的,《洛书》中的层次多了,“对立统一体”的主体多了。而《洛书》与《太极图》更本质的不同则是:《太极图》中,对立统一的双方直接交手,不劳烦旁人;而《洛书》中,多出了一个中央协调结构,多出了一个整体结构的大脑、、神经中枢、司令部。这个神经中枢是怎么多出来的呢?它当然是“对立统一体”发展进化的结果,是由各个惯性体主体付出的功能结构组合起来的结果。而在这个功能结构组合起来之后,它就不再属于任何一个原来的惯性体主体了。它就属于大家共同所有。它就在整体的中央,发挥着平衡、协调的作用。当
然,这个神经中枢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定的阶段、步骤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对立统一体”中主体众多,就需要一个组织协调。但是,这个组织协调是以各方的实力为基础的。在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各方实力差距较大,组织协调是发挥不了多大的协调作用的。直到各方发展相对平衡,它这个神经中枢才随着大家付出的增多并且均衡,而变得羽翼丰满、实力强大。这时候,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显示出自己的威力。但是,随着“对立统一体”中的阴盛阳衰,各方实力又重新拉开距离。于是,它这个神经中枢也再次变得力不从心,变得无所作为。
具体来说,在“对立统一体”的第一第二发展阶段,它是显性不出它的能力来的,那时候是霸主当道。到第三第四阶段,他的实力增长了,就像主体四和主体二的变化的从属性结构一样,力量增长到三、四个单位,这时候它是发挥出了它的能力的。但是,它的能力这时候还主要是协调各方一致对外,向外增强“对立统一体”的整体实力。而在第五个阶段的时候,“对立统一体”内部的结构平衡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这时候,它的自我本性就显现和发挥出来了。它不让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夺权,也不让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六继续掌权,而是显示出“对立统一体”整体自己的意志,显示出“对立统一体”整体自己的惯性倾向。
但是,它的这个倾向总的来说是以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六的惯性为基础的,是以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六与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之间的惯性平衡为基础的。一当主体阴四和主体阴二的实力进一步增长,它的惯性倾向就受到了挑战,它就又难以保持继续平衡了。所以,到了第六第七阶段,它的平衡能力就减弱了。而到第八第九阶段,它就又无能为力,这个“对立统一体”就要瓦解了。
《洛书》中,主体阴六的从属结构居于主体阴八和主体阴四之间,而主体阴四的从属结构又居于主体阴六和主体阴二之间。这就使得整个《洛书》结构成为两个相互颠倒的三角。主体阴八、主体阴六、主体阴四相互组成一个三角;主体阴二、主体阴四、主体阴六又相互组成一个三角。两个三角的颠倒,就是表示随着“对立统一体”的发展变化,两个三角之间的关系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而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三角之象,表达了什么?
三个小孩在一起玩耍。其中两个小孩之间发生了矛盾。于是,其中的一个便对并没有陷入矛盾的第三个说:“我们走,不跟他玩!”小孩子是单纯的。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不一定单纯。这里面显示着一定的必然性,显示着事物联系的必然方式。面对环境变化的干扰,我们是一对一的“面谈”或“单挑”呢?还是找个人来“帮忙”或者“说和”呢?“面谈”与“单挑”,总是显得过于直白和低级,是缺乏“艺术”感的;而找个人来“帮忙”或者“说和”,则显示了我们的智慧,显示了我们做事情,是经过了运筹与盘算的。事实上,寻求第三方的出手,往往会比一对一的“面谈”或“单挑”所付出的要少,得到的效果要较为理想。
而这样一来,我,对方、第三方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形成了一个三角。借助第三方来与和自己发生矛盾的一方进行对抗,使自己的对抗能力明显地提高,这就是三角的本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众;假鬻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当然,寻求第三方的出手,自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那么,你必须先费力气去登高;顺风而呼,而闻者众,那么,你必须得先改变自己的姿势,才能顺风而呼;假鬻马者,而至千里,那么,你必须先了解马的性情,要先学会驯马、骑马;假舟楫者,而绝江河,那么,你首先得造船或者买船票。总而言之,你要借助第三方,你就得适应第三方,你就得为了第三方而改变自己,你就要有所付出。而这个改变,是你主动改变,不是被动改变;这个付出,是你主动付出,不是被动付出。惯性,是本色;改变,是智慧。面对环境变化的干扰,唯有主动改变,才能较少地改变,才能最大限度地坚持自我,捍卫自我,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惯性。
主体阴八、主体阴六、与主体阴四、主体阴二,联合起来的形状,就是一个螺旋体片段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这个螺旋体片段的两边延长,我们学过生物学的童靴们,会想起什么呢?D-N-A,这是一个生物基因的分子结构模型。而这个基因分子结构模型,就是一个螺旋体的双曲线。它与《洛书》中“对立统一体”的四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所表现出的结构状态,是否是不谋而合呢?那么,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D-N-A基因分子结构模型,为什么会是一个螺旋体结构呢?《洛书》中的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与模式,应该能为D-N-A基因分子结构模型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而对于原子、分子、电子、质子、中子、任何微细粒子,以及行星、恒星、星云、星系的内在结构,我们其实都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虽然形式不同,但是本质绝对一样。
《洛书》和《太极图》,都是对一个“对立统一体”之“存在”形式的表达。只不过,《太极图》是表达两个主体之间的对立统一,而《洛书》则是表达四个主体之间的对立统一。两个主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和四个主体之间的对立统一有什么不同呢?两个主体之间没有独立性的协调者,只有委派性的协调者;而四个主体之间就产生了独立的协调者,产生了第三方。四个主体的“对立统一体”是由两个主体的“对立统一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所以,《太极图》表达的是一个低级的“存在”;而《洛书》则表达的是一个高级的“存在”。
其实,《太极图》和《洛书》所表现的低级与高级只是相对的,是一个阶段之内的低级与高级。而当一个阶段完结,上升到另一个阶段的时候,事物又从低级的状态开始发展。而这个低级,相对于之前的高级,却是还要高级的。就如家庭形式相对于人体形式,是一种低级形式,但是,家庭形式却是人体形式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结果,在层次上,她比人体形式还要高级呢。所以,《太极图》和《洛书》,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如何使用她们,就看我们所面对的是什么层次的问题了。
《洛书》与《河图》,一个表达高级的“存在”,一个表达高级的“变化”。而《洛书》的载体为龟,《河图》的载体为龙马,虽然二者都显尊贵,但《河图》相对更为尊贵。由此可见,《洛书》为阴,《河图》为阳。这一方面是因为,“存在”本身就相对为阴,“变化”本身就相对为阳;另一方面,也表明《河图》《洛书》的作者,更为关注“变化”的价值,说明作者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作者,也在期盼着时代的变化。
作者:曹建明,系中华易学大会优秀代表
发文IP属地:北京,本文来源:投稿、转载或按书籍打字整理,已标注作者。
录入者:华小易,如转载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https://www.cnddy.com/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