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注释]
1、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养:爱养、护养。
5、覆:维护、保护。
6、玄德:即上德。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唯势也,故能无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极之,亦至道也。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则害,不得不贵也。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
命并作爵。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谓成其实,各得其庇荫,不伤其体矣。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为而不有。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故谓之玄德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者萬物之母,故生萬物者道也。及其運而為德,牧養群衆而不辭,故畜萬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則不能自形,因物而後形見。物則不能自成,遠近相取,剛柔相交,積而為勢,而後興亡治亂之變成矣。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形雖由物,成雖由勢,而非道不生,非德不畜。是以尊道而貴德,尊如父兄,貴如侯王,道無位而德有名故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恃爵而後尊貴者,非實尊貴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⑾。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
1、始:本始,此处指“道”。
2、母:根源,此处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4、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勤:劳作。
6、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7、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8、强:强健,自强不息。
9、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10、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11、袭常:袭承常道。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其不殆。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塞其兑,闭其门,
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
终身不勤;
无事永逸,故终身不勤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不问其原而济其事,故虽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为治之功不在大。见大不明,见小乃明。守强不强,守柔乃强也。
用其光,
显道以去民迷。
复归其明。
不明察也。
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道之常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方無名,則物之所資始也,及其有名,則物之所資生也。故謂之始,又謂之母。其子則萬物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聖人體道以周物,譬如以母知子,了然無不察也。雖其智能周之,然而未嘗以物忘道,故終守其母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天下皆具此道,然常息忘道而徇物。目悅於色,耳悅於聲,開其悅之之心,而以其事濟之,是以終身陷溺而不能救。夫聖人之所以終身不動者,唯塞而閉之,未嘗出而徇之也。
見小日明,
悅之為害,始小而浸大。知小之將大而閉之,可謂明矣。
守柔日強。
趨其所悅而不顧,自以為強,而非強也。唯見悅而知畏之者,可謂強矣。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世人開其所悅以身徇物,往而不反。聖人塞而閉之,非絕物也,以神應物,用其光而已,身不與也。夫耳之
能聽,目之能視,鼻之能嗅,口之能嘗,身之能觸,心之能思,皆所謂光也。蓋光與物接,物有去而明無損,是以應萬變而不窮,殃不及於其身,故其常性湛然相襲而不絕矣。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于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④,而人⑤好径⑥。朝甚除⑦,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⑧,财货有余,是谓盗竽⑨。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注释]
1、我:我,指有道的圣人。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
2、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识。
3、施:邪、斜行。
4、夷:平坦。
5、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6、径:邪径。
7、朝甚除:朝政非常败坏。一说宫殿很整洁。
8、厌饮食:厌,饱足、满足、足够。饱得不愿再吃。
9、盗竽:竽又作夸。即大盗、盗魁。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唯施为之是畏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言大道荡然正平,而民犹尚合之而不由,好从邪径,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
朝,宫室也。除,絜好也。
田甚芜,仓甚虚。
朝甚除,则田甚芜,仓甚虚。设一而众害生也。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则皆盗夸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體道者無知、無行、無所施設,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於大道,則無所施設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
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大道夷易,無有險阻,世之不知者,以為迂緩,而好徑以求捷。故凡合其自然而有所施設者,皆欲速者也。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釆,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豈復飾末廢本以施設為事,夸以誨盜哉?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注释]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
3、长:尊崇。
4、邦:一本作“国”。
5、故以身观察,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善建不拔,
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脱,
不贪於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
子孙以祭祀不辍。
子孙传此道以祭祀,则不辍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余。修之不废,所施转大。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彼皆然也。
以天下观天下。
以天下百姓心,观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顺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世豈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脫者乎?惟聖人知性之真,審物之妄,捐物而脩身,其德充積,實無所立而其建有不可拔者,實無所執而其抱有不可脫者,故至其子孫,猶以祭祀不輟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身既修,推其餘以及外,雖至於治天下可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天地外者,世俗所不見矣,然其理可推而知也。修身之至,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皆吾之所及知也,然安知聖人以天下觀天下,不若吾之以身觀身乎?豈身可以身觀,而天下獨不可以天下觀乎?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言亦以身知之耳。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①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⑾。物壮⑿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注释]
1、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2、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3、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5、搏:鹰隼用爪击物。
6、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哑。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9、益生:纵欲贪生。
10、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强:逞强、强暴。
12、壮:强壮。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作,长也。无物以损其身,故能全长也。言含德之厚者,无物可以损其德,渝其真,柔弱不争而不摧折,皆若此也。
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
无争欲之心,故终日出声而不嘎也。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
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
知常曰明,
不皦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无形不可得而见曰明也。
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益之则夭也。
心使气曰强。
心宜无有,使气则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嬰兒況之者,皆言其體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嬰兒泊然無欲,其體之者至矣,然而物來而不知應,故未可以言用也。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道無形體,物莫得而見也,況可得而傷之乎?人之所以至於有形者,由其有心也。故有心而後有形,有形而後有敵,敵立而傷之者至矣。無心之人,物無與敵者,而曷由傷之夫。赤子之所以至此者,唯無心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
無執而自握,無欲而自作,是以知其精有餘而非心也。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
心動則氣傷,氣傷則號而嘎。終日號而不嘎,是以知其心不動而氣和也。
知和曰常,
和者,不以外傷內也。復命曰常,遇物而知反其本者也。知和曰常,得本以應萬物者也。其實一道也,故皆謂之常。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而欲益之,則非其正矣。祥,妖也。
心使氣曰強。
氣惡妄作,而又以心使之,則強梁甚矣。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益生使氣,不能聽其自然。日入於剛強而老從之,則失其赤子之性矣。
《道德经》全章节导读链接
编辑整理:华小易,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https://www.cnddy.com/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