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当代价值

作者:万己(候丽满)老师,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春秋时代,使用著草算命所代表的《周易》文化正在逐渐取代龟甲,成为人们日常迷信预测活动的主流,只是还尚未被人完全接受。此后因为孔夫子的推崇,它被捧上了神坛,成为一种神圣无比的植物。但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著草连同《周易》文化一起,早已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淡忘,著草也早就沦为了泯然众人的杂草,不再被人提及。没有对“空”的认识,就不太容易理解坤卦的柔顺,以及随之的阴阳交替。这就是文史知识的重要性呗。我们要知道,自学易经,其实是在继承一段丰富的人类史只。孤立的学习易经,当然就难了。

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按照南怀瑾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然后用现代人的说法,易经偏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阐述几乎为零。
这是人类发展史决定的,人类早期,最重要的是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生存是第一要务。关于人和社会的问题,是到了孔子时期才成为主要关注的。而易卦体系,早孔子几千年就有了。

易经的思维,是一种原始的,无工具式的偏于感受感知的思维。思考易经,学习易经,要把自己的思维与古人同化。感同身受,是一个办法。

后世《易传》对于卦象来源以及意义的解说是不足为据的,但它们却是传统易学的言论基础。也就是说尽管传统易学典籍浩繁,但所讲述内容却都与古经文无关。二千多年易学分化出象数派、易理派等分支,却没有一家能将经文是什么解释清楚。《易传》与传统易学言论是我们解读古经文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要坚持《易传》言论为真,那么古经文将永无真相可言。乾不为天,坤不为地,但却用天地去解读卦理和经文,能解通倒可怪了。所以,《易经》只是一部未被正确解读的古书,在它的内容尚未被彻底搞清楚之前,它什么都不是。所以-要想读懂《易经》,首先要清除头脑中所有关于它内容和性质的成见,理解要从怀疑一切开始。 有人说是因为古人迷信,所以才有占卜之类的活动。但是我认为占卜之所以产生及根本原因是古人对自然与社会做有神论的理解。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客观自然的力量明显大于人自身的力量,于是对它们产生敬畏的心理。比如,日月星辰、高山大川、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等,古人不能理解这些事物和力量,就将它们人格化,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易经》绝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也不具备预测未来的功能,更不可能包含哲学或科学思想。它只是周代早期占卜师为人占算吉凶的工具书。那么,《易经》筮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上古时期各种技术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规律认识不足,人们信仰神明,认为神明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所以当人们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遭遇到因难或疑问时,就产生了求取神明三帮助的需要。正是为了应对这个需要,所以古人便发展了旨在交通人神的方法和技术,《易经》的筮法只是这些技术与方法的一种。既然神明不存在,那么旨在探明神明旨意的技术就必然包含故弄玄虚的成分。

龟板、兽骨、卦象要被装扮成某种神秘之物,而且具有通灵功能。所以问卜其实就是问神。但神明不会开口说话,那么兆象与卦象的解读就只能是主观的一套东西。所以巫祝、龟卜早已被历史淘汱掉了,只有卦象至今仍被视为神秘之物,只因为它的谜底尚未被揭开。所以给了众多学者以想象的空间。什么宇宙之秘,万物之则,最高哲学,真正科学,五经之首,诸子之源。为什么有这么名头,根本原因就是卦象未被理解,经文还没被读懂。 筮法认为,神明的意志将通过卦象显现出来,占卜师通过观察卦象和解读卦爻辞来论断神明的旨意。

那么,卦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卦象是古人以四气四象阴阳学说为基础画制的制的,六十四卦的基础是八卦,八卦的基础是四象,四象的意义则是四气四象学说主要内容。阴阳的观念不是抽象的,它最初的含义是寒暑二气。在四气四象学说中,阴阳各有两种,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是四象卦意义的基础,四气又分别对应着生、长、收、藏四象,八卦的意义是以四象卦的这些意义的推广,六十四卦又以八卦的意义为基础。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

《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推荐文献
从卦辞爻辞到传辞一-对《周易》古经衍化的思考[J]. 莫嘉明.嘉应学院学报,2013(04).
《周易》古经与哲学的萌芽[J].赵东栓.龙岩学院学报,2006(05).
《周易》古礼研究的若干问题[J.张朋.哲学分析,2017(03).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2056.html

(1)
华小易的头像华小易特约采编
上一篇 2023年4月15日 下午4:58
下一篇 2023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