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眼光看等《周易》

心理咨询越来越火了起来,老祖宗传下来的怎么就脱不掉“封建迷信”的帽子!要不要试试?

人都是不信命的,也可以说是不服命的,都想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发现,能改的并不多,大都如蜉蝣一般,熙熙攘攘而已,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信命的观点过去被称作是宿命,有迷信、消极的倾向,操此业为生者也不受人待见,大概是鱼目混杂、骗人钱财的原因吧。这就有意思了,既然不信命,为什么还要去找人算命呢?这不还是说明人的潜意识里有信命的倾向吗?不相信命是还没到相信命的时候。所以,还不如大大方方说出来,摆在桌面上,当作学术来研究,也让那些以此骗人钱财的无良小人没了机会。那如果信命、知命呢?也许在自己的这一生会少些浮躁、多些踏实,或许,遗传基因也就有了进化的可能,更有可能为后世子孙做了些许贡献呢。

科学来自西方文明,我们大都认为西方人是讲科学的,那咱就拿西方人说事儿。打开电脑,铺天盖地的广告之一就是心理咨询。你会发现,这个从西方泊来的被视为科学的东西原来也在说命。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就是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不能选择的,出生的家庭也是不能选择的,出生后前三年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和教育自己也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就只能跟着走。人生备受重视的前三年又恰恰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最关键的时候。所谓“一个好的童年可以让一个人受益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个人一生来疗愈”就是强调童年时期对一个人一生影响的重要性。生命之初的前三年自己都不能选择,遗传更没有选择,这不就是命吗!为什么我们会认同西方的泊来品,却怀疑甚至抛弃祖宗的传统哲学呢?这真的需要我们做深深地思考。

中国历史中学习《易经》的文人有很多,当然我现在说的这个《易经》是泛化了的,可以指泛化了的命理学。如果命理学被认可的话,历史中的人的浮躁会不会少很多呢?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情况是对个体来说,也就是相比较个体的浮躁会不会少些呢?浮躁是因为不甘心或肓目造成的。在成人之前,还是孩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多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当接近成人或成人以后,就要适当知道一些自己的弱点,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就不能再“初生牛犊不怕虎”了。这个时候对社会的复杂、人情的冷暖、人心的不古、天地的不测,特别是自己的缺点等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多大的能耐就做多大的事,肓目的乐观自信和一味地消极避世都不是正常状态。那怎么办?唯知己可也。命理学就可以做为补充。所以,第一种情况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种情况是整个人类的浮躁会不会减少。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单个一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看的多是群体,很难追踪到个体身上,从个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则是关系到个人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所以尽量不要拿群体的概率和单个人的机率做比较,那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比如: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会在此基础上重新规化自己的人生,他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规避自己的缺点。他也会少一些妄想和不切实际的做法,浮躁自然会减少。但是在一个社会群体里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懂命理学的人,他们会对整个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呢?何况围绕这些人周围的目光又都是些带有鄙视性的呢?要让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还差一个推广和宣传。

要想人的一生从青少年时起就做一个长远的规划,那就从认识命开始吧。除妄念,灭心火,调阴阳,补五行。更详细的就不再多说了。

一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那既然都是死何必还要活?活的意义何在?这是多少年来一直困绕人生的无解命题。生,不是我们的选择;死,我们也没法回避;但如何生活,我们却可以选择,还可以努力。

希望这不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1977.html

(0)
云台文精的头像云台文精试用作者
上一篇 2023年3月21日 下午3:54
下一篇 2023年3月31日 上午11: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易学社

2022052108253076

投稿邮箱:cnddy@163.com

商务合作:ccymg@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的9-1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