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词源于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活动,为土地耕耘和作物的培育,以后逐渐引申到精神生活,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情操、德行和风尚的培养教育,引申到一切之事乃至全部社会生活的内容。
文化的概念:文化即人类群体之共同认识的主观部分,一个群体的共同认识可以理解为一个类似于竖立起来的光谱一样的序列,我们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内容,上面主观性较强的部分为文化,而下面客观性较强的部分则为科学,如:饮茶是一种文化,而制茶则是一门科学技术。周易是文化,而实际应用中则是能力、技术等。
文化本质:就文化而言,文化其实就是信息,尽管信息不等同于文化,但文化必须是信息本身。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都只是信息的存在。
文化是一个汉语中的词语,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非常广泛和最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如:文、住、食、衣、行等。
我们想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是精确的定义,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的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实际上我们对文化这个词语,相对于政治、经济等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文化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同时又包括自然科学的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又为人来所特有的。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是传承、创造和发展的共和,其中中华文化烙印有民族与时代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的文化思想,但又要继承和弘扬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形态体现的是与人精神活动相关的内容,无论是个人的思想、能力、行为、习惯、人权和礼仪,同时它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现状和趋向,都是在形态各异的文化形式体现出来的。可以按时间划分,有原始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当代文化等,同时还存在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按地域来分,有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
不管如何对何种文化形态的划分,其体现的都是从某一特定视角下对文化内容在具体的展开罢了。而真正能体现出一种文化和其他种类文化区别的内容在于它的根本特征,只有认识到了,把握住文化形态的根本特征,才能明确坚定坚持什么文化,批判什么文化。在保持文化不变质的情况下,沿着文化自身正确的道路前进,而忽视文化形态的根本特征,或者不承认文化形态的根本特征,其必然的结果就是某一种特征不明显的文化,被另一种特征明显的文化而同化或取代。
文化的特征主要从几个方面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阶段性。由于全世界各地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民族风情风俗习惯差异,主流社会群体利益不同等客观条件造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在文化形态形成的千差万别并各有特色。
而阶段性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即不同的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取向,所反映的收益群体是因为阶级不同而不同。
哪个地域,哪个民族,哪个阶级,具体什么形态的文化,由此可以把握住某一种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在坚持根本特征的前提下批判性的吸收其它文化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文化。由此可以防止因为学习某种文化而被同化,同时还可以旗帜鲜明的将自己的文化内容弘扬于世界民族之林。
除了意识形态的文化之外,还有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两者都为文化之列,意识形态文化是跟政治有关系的部分,现实中所有与政治统治下的意识形态,我们称之为官方文化。
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文化,但国学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个评价是基于国学文化中的阴阳思想,单独的“阴”是不存在的,单独的“阳”也是不能存在的。精华和糟粕就是一对阴阳,自然是从理论上符合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那么精华多,还是糟粕多?这个问题也能用阴阳思想来解答。阳具有上升、促进的属性,阴具有下沉、阻碍的属性,那么反观传统国学的发展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国学的弘扬是对精华的传承,这是符合国学发展需要的,也是符合阴阳思想基本理论的。阴阳并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也就是说精华和糟粕都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精华也可以成为糟粕,糟粕也可以发挥精华的作用。这个一定条件就是我们先进的现实境况,也就是古人说的精华对我们来说未必都是精华,古人说的糟粕对我们来说也未必就是糟粕。同样在我们现今的社会状况下,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就是精华,而不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就是糟粕。这对未来人也都一定要遵循这个道理。
我们对于国学中的一切内容,均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以发展当前社会的观点来看待,没有绝对的,主要应看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具体产生的实际效果。
第一 要看是否科学合理性
- 怀疑性2、事实性3、证据性4、真理性
第二 要看是否有可行性
第三 要看是否能产生积极作用
其次,我们发现社会上反对国学的也有以下几个观点:
1、复古论 2、无用论 3、混乱论 4、冲突论,他们还有人反对并不都是反对国学本身,而是反对国学中的各种乱象。
1、复古论者,我们生活当中,有不少人拿国学为幌子,把国学完全复辟到古代,就汉服来说,汉服原本是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汉服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它只可用于传统节日的节日服装进行宣传式的表演,有些国学班,也完全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现代,这就严重扰乱了社会,应当一方面学习国学传统,另一方面与时俱进。
2、无用论
国学是中国文化学术,又是传统的历史的文化和学术,如果要用西方文化观点来解读和评价国学,是毫无道理的,文化和科学的本身就有所区别,有人拿西方理论观点来衡量国学,来指责国学无用论是最愚蠢的。
- 混乱论
有的人多少学习了一点国学常识,就办什么国学班,还以国学大师相称,有的竟打着国学的幌子进行营销牟利,其实是在糟蹋国学,愚弄和忽悠大众,侮辱国学大师的称号,这就大大的失去了它的价值。(1)国学大师南天飞。 (2)启蒙国学是国学,但不是主流国学。 (3)伪国学与国学相近,但不是真正的国学,其实就是假国学。(4)打着国学的旗号招摇撞骗。
- 冲突论
中西冲突和古今冲突。现在社会一些人到西方国家留学学习了许多西方文化,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严重影响,认为中华国学不如西方文化,另外就是古今冲突,现代与古代冲突的矛盾。精华和糟粕本身就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相对体,是在一定条件范围内出现的,在另一种条件范围内,矛盾的双方就有可能逆转或者与其它矛盾形成新的矛盾的双方,其实它也是一种思想的体现。例如:仁义本是国学的一大精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但有时候仁义讲过了头,反而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伤害。
所以,我们要大力并不断完善国学中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古代提出了许多理论与学说,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实是仅仅停留在了理论的描述中,并没有很好的社会实践,现在我们研究国学,必须要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时间来文化浸透才能完成,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我们学习国学任重而道远,应当坚持不懈,一代一代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仁、义、礼、智、信等等,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它是道德价值的核心。义是实施仁的重要支撑,它是正义、公正、公平的象征。礼是道德规范的总和,中国素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它是在仁和义的关系上,礼之用,和为贵,因此人与人的相处中,使自己的言行都能符合礼的要求,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智是识别社会道德中的善恶是非的智慧,智不仅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智慧、知识和才能,它同时还有着特定的道德智慧的意义,是一种判断善恶是非的智慧和能力,识别的才能。智既是一种道德智慧,同时也有崇尚、赞扬和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既要德艺双馨,又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并且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信,主要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这五项基本道德原则,在社会生活中都具有普通的包含着长久起作用的因素,在古代,以至现代社会中仍然产生重要的作用。
最后要强调是在国学的弘扬上必须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文化,发展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道德。我们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核心,弘扬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深刻认识和总体的把握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主义建设价值为导向,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孝宗,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长期从事国学文化研究,并致力于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现任周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学文化易学优秀人才入选专家。
发文IP属地:北京,本文来源:投稿、转载或按书籍打字整理,已标注作者。
录入者:华小易,如转载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https://www.cnddy.com/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