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同为智者,察异为愚者,察同有察同之理,察异也自有察异之说。公元1974年中国考古界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部帛书《易经》,学者为与现代通行本《易经》以示区别,被称之为“帛书易”。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易经》版本,为易学者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眼,庐山真貌得以显现。帛书易与通行本易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例举数例。
1;帛书易的八卦卦名是键根赣辰川夺罗筭,与通行本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表述从字面意义比较,不但意义不同,连相近的意义都很难牵强附会在一起。这不得不引人思考。
帛书易卦名;
键、根、赣、辰、川、夺、罗、筭 、
摘自《文物》1984年第三期 第1—8页 张政烺著 文物出版社发行1984年3月 文物出版社印刷
通行本卦名;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2;帛书易的首卦键的卦辞是元享利贞,与通行本的乾的卦辞元亨利贞有一字之差。
《易经》卦辞;
帛书易卦名、卦辞;
键:元享利贞;
摘自《文物》1984年第三期 第1—8页 张政烺著 文物出版社发行1984年3月 文物出版社印刷
通行本易卦名、卦辞;
乾:元亨利贞;
3;帛书易的系辞传的开头是“天奠地庳,键川定矣”。与通行本的《系辞传》的开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有四字之差。
4;帛书易的卦画
帛书易的阳爻与我们目前的通行本没有区别,但是阴爻与我们目前的通行本的卦画虽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细察却有区别,从卦画的笔锋看,与我们的 “八”字极为相似,(《文物》1984年第三期张政烺等有论述;《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一期52—56页〈淳化出土西周陶罐刻划奇偶数图形画研究〉徐锡台有论述)。
如果我们将帛书易阳爻与阴爻认定为“一”与“八”,这样甲骨文的数字卦过渡到通行本的阴阳爻就极易理解了。同时,从甲骨文的数字卦、帛书易的数卦到通行本的阴阳爻,使甲骨文的数字卦到通行本的阴阳爻之间有了一个过渡桥梁,不论这二者之间是否还有其他的过渡内容,但就目前,我们可以站在桥梁上看《易经》,而不是站在两个端点相互瞭望。
那么, “数”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从相数义理的排序来逆推;理源于义,义源于数,数源于象(象是抽象的象,相是具体的相)。就我们现在所知,什么相(象)都没有月相古老,什么相(象)都没有月相自然,什么相、(象)都没有月相最能反映自然运行的规律,月相的有规律的变化,对于地球人而言,是没有时代的,没有国界的,不论什么时代的地球高智能生物或智能生物,都会给予高度关注。所以,从 “相”生出 “数”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数不是出于相,那才是奇怪呢!“相”就是源头。所以《帛书易》“键;元享”就可以理解了。
根据我们已知的相数知识,我们知道,所谓的 “农历月”是指根据月球绕地公转的周期产生的月相而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农历就是是以月相的朔望周期为标准的。朔望的周期性产生了农历,农历对于朔望的关注,产生了朔望文化;求知(至)探索(朔),兴(望)发达(沓),殊(数)途(图)同(统)归(圭),……,一(易)发而不可收拾。
探索与探望
探索(朔);要求冬至日是朔日。探望;要求冬至日是望日。朔日难求(所以产生求索一词),望日易求(<易经>应用而生)。望日为阳,朔日为阴,所以以键(乾)为首卦。一年一卦,八年八卦, “帛书易”卦序“川”为第五卦,(第一个冬至日为望日,第五个冬至日必然是朔日,这不是不谋而合,而是易经因此而来。)帛书易卦序由此而证。我们将八年称之为一个《易经》期。
阴与阳 一与八
一个易经期;(易经就是描述周期规律性)
一个易经期是八年;卦画阳爻用一,阴爻用八,( “易”经就是“一”经)。
八年:从一起,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归回原位,从起点的那一天起,看月相的形状,到八年的第2922天,形状完全相同。(这就是所谓的九九归一)
四年:夏朝从夏至望日开始,夏至为一,冬至为二,次夏为三,次冬为四,次夏为五,次冬为六,次夏为七,次冬为八,次夏为九朔日结束,但是月相是完全相反的,月相支持先天伏羲次序(乾—–坤卦序与大衍之数)。
四年:商朝从冬至望日开始,周朝从冬至开始(至今为止),冬至为一,夏至为二,次冬至为三,次夏至为四,次冬至为五,次夏至为六,次冬至为七,次夏为八,次冬至为九朔日结束,由于月相是完全相反的,月相支持伏羲先天次序(乾—–坤卦序与大衍之数)。
八年:周朝从冬至〖键;元享(圆相)〗开始(至今为止),首冬至为一;次冬至为二;再冬至为三;冬至为四;冬至为五〖“川;元亨(圆黑)”但是月相是完全相反的〗;冬至为六;冬至为七;冬至为八;冬至为九;月相回归到望相,月相予以支持(帛书易卦序及两个大衍之数),(与九九归一相符)。
1年;冬至为一,立春为二,春分为三,立夏为四,夏至为五,立秋为六,秋分为七,立冬为八,冬至为九。(数支持,月相不支持。九九归一,月相没有归一。)
半年期、一年期、四年期、八年期。(一般周期可以以任何一天开始,但天文学的设定周期必须要找到一个比较长久的点,标准是;月相的相必须是唯一的标准,关键是日月的食须准确预测。)
关于八卦,顾名思义,八卦是望月“键:(元享【相】)”八次挂在天上,由于每一年的冬至的月相是不一致的,但是第九次是重复的,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源于对日地月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的描述,揭示的已经不是地球内部一般的自然规律,而是揭示了地球与自身以外的被动与主动之间的关系,日地月三者之间的运行规律,是宇宙大规律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但具有描述自身体系运动的实际意义,更有揭示宇宙各体系之间关系的普遍意义。《易经》的象数囊括了日地月关系的总和,义理只是这种总和之中的其中的一个实际应用部分而已。即窥一斑见全豹,但是斑与豹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只有运动规律的相似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华裔美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指出:“科学就是对自然界进行新的观察和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的总结就是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自然界盈盈实实,复杂极了,但基础的自然定律却很简单,若能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 准确的抽象,得到阐述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自然定律,那就是科学上的大发现。”摘自《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0日第11版《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对话》
阴爻用六 阳爻用九
半的概念;
半年,181—-185日
半年月球绕地6周有余,阴爻用六,
半径,一个易经期的半径是4年,月球绕地运行49.505周(大衍【约】之数),4年1461天,月相的第一天与第1461天的相是完全相反的。就是这种完全相反的相最终决定了易经的成书与完善。
在一年之间,冬至为0、立春为1、春分为2、立夏为3、夏至为4、(重叠)夏至为5、立秋为6、秋分为7、立冬为8、冬至为9。此为太阳视运行规律。
八年之内,第一个冬至日望日为一,第九个冬至日又回到望日,阳爻用九。(共上演了一百个望日0—–99)。
看一年是0—–9,看八年是1——9,八年是建(键)立在一年的基础上的。0——9是一之以内,1——9是一之以外。这就是在易学中有人认为是0——7或0——-63,还有人认为是1—–8或1——64,其实这是数的范围问题。也是认识的程度问题。用九将0——9及1——9都囊括其中。
从宇宙的太阳系范围讲,月球与太阳是不能画等号的,但在我们地球人来看,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是一致的。以太阳为阳,以月球为阴。太阳为纯阳,月相自身具有阴阳两面性。只有月、月相才具有准确描述阴阳原理的变化形式和周期规律,月、月相是一切阴阳变化原理的总和,这是传统文化阴阳概念的根本,阴阳是由众多具体的、客观存在的差异之形,找到其共同的内在相同之变化规律,月、月相是具体的阴阳变化代表,其它是由此引而伸之。
享(相)亨(黑)
帛书易卦名、卦辞;
键:元、享、利、贞、
川;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南亡朋,安贞吉。
摘自《文物》1984年第三期 第1—8页 张政烺著 文物出版社发行1984年3月 文物出版社印刷
享就是相。 “键;元享(圆相)”,这是望日的月相,由此开始建(键),圆月为阳,所以键为阳为首,顺理成章。
亨就是黑, “川;元亨,(圆黑)”,朔日,无月,视觉明亮的圆月变成了思维中的圆黑(这是求朔得出的认识),圆黑之月为阴。看得见 “享”为阳,看不见的 “亨”为阴,二者构成一阳一阴。所以“键:元享(圆相)”,“川:元亨(圆黑)”相对应。
键(乾)川(坤)用七爻
键(乾)川(坤)用七爻,无论在帛书易还是在通行本中,此二卦都是七爻。为什么此二卦是七爻,其它是六爻?我们得知,从冬至到夏至,一般是181—–182日,在此天数里,当在冬至日出现望日,到夏至日,可以出现七次望日,同理,当在冬至日出现朔日,到夏至日,可以出现七次朔日,事实上,冬至的望相不止一日,朔相也不止一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月望为键为阳七(七个相)爻用 “九”,月朔为川为阴七(七个相)爻用 “六”。其它爻用六(六个周期)。从相的角度来看,朔望具有持续性,其它的相只是具有连贯性,起到了连贯朔望的作用(作用在于变)。例如;新月在初一,二是看不到的,有时甚至初三都很难看到,初四是确认无疑。也就是说,在每天或每日的概念中,朔望的时间概念是模糊地,只有到了初四(与初始同音)才是清晰的。任何事物都需要这种描述。只有朔望是全相,其它都是缺相或者是半相。只有全相才最具有代表性,其它只能代表局部或者是部分,如果有人执意要用上下絃月来代替朔望月,那是以偏概全。用最具代表性的来描述事物的运动及变化规律,唯月相能替代其它之相,其它任何之相不能替代月之相。唯“易”找到自然之真相,“经”久而不衰。
四与五及天干地支
我们的祖先在历法的探索过程中,不但产生了“易”,同时也产生了“干支”纪年法。已知从甲骨文开始,易“卜”就与干支融为一体。知道了在一年之间二至(冬至、夏至)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根据我们已知的时间,在二至之间,月相的朔望回归周期最小是177——178天,这与从冬至到夏至的181——182天一般相差4——-5天。无论月是上絃期还是下絃期,都在13——17天之间,不论怎样,月相在4—–5天之间不可能上演完半个轮回,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太阳的大轮回与月相的小轮回也没有找到一个相应的对应周期。 “四五”就演变为 “事物”,成为人不能描述具体的实物的代名词。已知干支记日是目前人类记年连续最长的纪年法,但“干支”记年法的记“日”与年月至今也没有得出与年月所对应的周期。这样对于百分之百的预测准确度也就只能成为一种期望。
键川与乾坤
帛书易按专家的计算,入土于公元前168年至出土,被尘封于地下2100多年,使我们的现代人有幸目睹这一人类文化的精髓。键、根、赣、辰、川、夺、罗、筭 。摘自《文物》1984年第三期 第1—8页 张政烺著 文物出版社发行1984年3月 文物出版社印刷“箭跟杆乘,三(站起是川,躺倒是三)多摞算”,这是对一种客观事物①的认识得出的一种结论,并总结出一种方法,这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集大成的汇总。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同样是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但是已经由具体的发展成为抽象的。(所谓的汉文化就是对于先秦文化做了大量的修改,这种修改是按当时的修改者的理解与认识所决定的,事实上这种做法时至今日还依然延续)。
天奠与天尊
帛书易的系辞传的开头是“天奠地庳,键川定矣”,与通行本的《系辞传》的开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有四字之差。“易”是自天奠定,由地庳(笔)逼出,冠以键川定易,“易”是由“天地”共同决定的。天尊是将具体的变为抽象的,进一步增强了“义”的成分,是为了说“理”,所以由键川变乾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就是后来相数渐衰,义理推崇,易经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和理解的。
察同于察异
探索与探望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易经就是一经。一经发现,原来如此(齿),不同的齿的对接,历史运转到了今天,今天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之年,非也,世界有末日的一天,但非是今天。今天既是昨天的结束,更是明天的开始(四五是重叠的),今年是去年的结束,更是明年的前奏。如果硬要说是末日,那也只能是某些事物的末日(即使如此,也只不过是新陈代谢而已),而非是全部事物的末日,新陈代谢是自然永恒的方式,乾坤易替代键川易不过如此而已。为此得到的是幸福,失去的是负担。幸福犹如察同,负担犹如察异,所以感觉幸福的少,疑似负担的多,孰不知 “察异”与“差一”只是字不同而已。365天与366天对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可却使历代的天文学家伤透了脑筋,其中的许多人被称之为一根筋,斤斤(经经 )计较也就成为他们不受常人欢迎的因素之一。察同者是要寻出 “四五”之间的共同规律,察异者是要找到“四五”之间的不同之处,至今二者互不相让,一不留神二者被囊于一体,阴阳看鱼(余),太极看图。 ①注;这里的“客观事物”是指传说中所谓的《河图》。
作者:马仲图老师
投稿文章,不代表华夏大易学社立场,如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自大易学社网(不注必究):https://www.cnddy.com/1232.html